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介绍,该报告基于一项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767所高校的43万多名在校或刚毕业大学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全景式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创业意向。其中,非985和非211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一是985、211学校学生就业压力较小,创业动机就弱一些,而非985、211院校的学生则相反;二是非985、211院校更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应用型的学科和市场结合的更密切。”《报告》的主笔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叶康涛分析。
此外总体来说,学历越高,创业意向越低,或许是因中国高学历者的创业机会成本相对较高所致,不过博士生中具有强烈创业意向的比例在所有学历中最高。
那创业的动机又都是什么?《报告》数据表明,“自由自在的工作与生活方式”(37.2%)、“实现个人理想、想当企业家”(20.1%)和“赚钱”(15.7%))占据前三位。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主要出于自我价值实现动机。
就行业领域而言,餐饮、农业、IT、运输、教育、文化等行业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领域。毛基业认为这可能与我国经济转型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关系,“不少大学生会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或农业等具有社会痛点的一些领域进行创业。”
但大学生创业仍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其中资金短缺和缺乏经验成两大主要阻碍。超半数大学生认为,资金短缺问题是他们在准备创业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六成创业者主要是用自有资金(自己、家人和创业伙伴的资金)创业。
融资难究竟难在那里?“作为风险投资人,以前可能一天看10份创业计划书,现在可能就要100份,所以会寻找更有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建议,在创业大众化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强调创新型创业。
“从大学生角度来讲,融资难和创业大学生往往没有资金资本、缺乏创业经验、项目缺乏吸引力不无关系;从外部条件来讲,我国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比较滞后。”叶康涛建议,应不断完善大学生的投融资体系和大学生的信用体系,以解决风险投资的后顾之忧,并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项目的吸引力以及学习融资技巧。而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和困难,《报告》建议高校应提供各有侧重、更佳精准的创业帮助和支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
更有意思的是,《报告》显示55.2%曾经创业经历者愿意再次创业,即大学生创业者更可能成为连续创业者。对于这种现象,张玉利觉得很有趣,“我们不能仅把赚钱与否作为衡量创业成败的唯一标准,创业是一不断试错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遇到挫折,有超五成的创业者还能再坚持或再重新来,这是件挺让人振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