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1岁的王从零开始学习旧粗布工艺,回到农村,创办了一家旧粗布厂。肖小雨照片
2017年,41岁的王从零开始学习旧粗布工艺,回到农村,创办了一家旧粗布厂。肖小雨照片
中信。长治,1月14日:这位来自山西省长治市的40岁男子回到家乡当“织布郎”,继承古老的粗布工艺,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李张伟
在冬季休闲季节,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西池乡小河村旧粗布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隆隆的声音,几个村民正在操作织布机织各种图案的旧粗布。2017年,当时41岁的王从零开始学习旧粗布工艺,回到农村开了工厂。
王介绍说,旧粗布也叫土布。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祖母会为他的家人织旧的粗布。旧粗布制作工艺历史悠久,特点是线条粗而深,透气性好,冬暖夏凉,无静电反应。“这里的老一辈会织毛衣”。
毕业后,王一直在外面做生意,后来在上党区开了一家老粗布店。他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变化,当地编织旧粗布的人越来越少,几乎一次性消失。老粗布店的货都需要从河南山东等地进口。
王旧粗布厂从一台织布机开始,到现在已有六台织布机。肖小雨照片
“在经营老粗布店的过程中,我有了学习老粗布手艺的想法。”王说,平日里,他细心观察,经常与老粗布厂家的人交流,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和书籍,学习编织老粗布的知识。
2017年,王开始留学,并下定决心买回一台织布机。他还邀请了一位山东的织布工学习古老的粗布工艺。"从一台织布机开始,我的工厂就建立起来了."
“选色、挂纱、整经、加捻、穿线、织造、纬编、切布、缝纫……”王在谈到旧粗布的编织工艺时充满了奇珍异宝。他告诉记者,他的工厂仍然用传统工艺编织旧粗布,同时使用织机来提高效率。
掌握了古老的粗布手艺后,王开始寻找村民并教给他们这种手艺,这样村民们就可以在家工作赚钱了。他介绍说,一个村民一个月工作十天,可以赚1500元左右,这是除了种地以外的额外收入。
王承认,他的老粗布厂规模还很小,他已经开始申请商标,希望通过保证质量创造品牌,从而扩大生产规模。肖小雨照片
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王进行了创新,提高了自己的工艺水平。他说传统的旧粗布比较“硬”。改进后,生产的旧粗布质地更柔软,颜色和质地更丰富。
王的旧粗布厂从一台织布机开始,到现在已有六台织布机。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老粗麻布产业链。王介绍:“本厂以旧粗布加工床单、被罩、枕套、枕头等产品,实现订单生产,年收入20多万元”。
王的旧粗布利用网络进行销售,不仅畅销长治地区,还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王承认,他的老粗布厂规模还很小,他已经开始申请商标,希望通过保证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上门找工作,同时传承老一辈的工艺”。(结束)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