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砥砺奋进的五年】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江城经济驶向蓝海

首架国产高性能双发通用飞机翱翔蓝天,首款国内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小蚂蚁”疾驰上路,国产六关节机器人出货量稳居全国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首位推动,聚焦发力。新兴产业正逐步接棒,渐次挑起芜湖产业大梁。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

机器人、新型显示两个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等4个产业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芜湖还培育发展了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等5个市级基地。扎实推进太赫兹芯片、肺动脉高压创新药物产业化、量子通信、纳米环保材料及一体化装备研发生产和制造、跨座式单轨及APM车辆、新一代汽车电子创新平台及产业化、机器视觉自动缺陷检测仪器产业化、智慧安全视觉产业化8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专项。

在2016年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考核中,芜湖市名列第一。2017年上半年,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79亿元,同比增长24.9%。

高端裂变抢占前沿产业风口

产业是一个积累裂变的过程。得益于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这个首位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芜湖汇聚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储备了一批前沿应用技术,机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能够在这块热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也是顺理成章。

10年前诞生于奇瑞厂房的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并购3家国外企业。

埃夫特,10年前诞生于奇瑞厂房,一路寻找技术合作的“筑梦”团队,如今已并购3家国外企业,建成了国内首条年产1万台机器人批量装配线,研制的我国首台165公斤重载点焊机器人被写入“中国企业创新纪录”,上半年实现产值7.28亿元,同比增长45.3%,出货量1110台,稳居国内自主品牌第一位。

快人一步,则占据风口。芜湖航空产业在国务院促进通航产业政策出台之前已经提前布局。同样由奇瑞发动机项目裂变出航瑞航空动力装备项目,目前已完成6款航空发动机研制,未来将形成国内唯一一家完整具备航空动力平台正向开发、试验和生产、服务的企业。

良性聚变打造核心产业链

由龙头企业到完整产业链,芜湖坚持培育孵化和招才引智并举,引进全球一流的核心配套企业落户产业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和高水平核心配套的良性互动。

机器人产业在国内率先形成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态势,已实现RV减速机、伺服电机、驱动、控制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与六关节、直角坐标、并联等机器人本体及点焊、喷涂、打磨、装配、上下料等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上下游集聚企业86家,新上项目总投资150亿元。

  芜湖港成为我省首个亿吨大港。

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以奇瑞新能源、宝骐汽车等整车企业为龙头,以安川电机、天弋锂电、明基材料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为支撑,以恒天易开、金玺新能源等应用企业为线上、线下服务支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现代农机产业以中联重机公司为龙头。基地已形成25~300马力的全系列拖拉机等产品为龙头,变速箱、发动机为核心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并且正在打造耕种、收获植保、储存农业大数据平台等全体系现代农业整体解决方案。

通用航空产业以钻石飞机制造公司为龙头,引进航空发动机、航空螺旋桨、航空运营服务等航空要素项目,初步构建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华丽蝶变构建集群发展平台

“言必称芜湖”成为机器人、通用航空等产业领域的共识。芜湖打造政策支持、投融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人才支撑、应用推广等产业支撑平台,吸引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

芜湖市把研发平台建设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配置,瞄准产业发展未来方向,突出应用型研究,建立技术研发支撑体系。机器人产业成立了安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安徽省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芜湖技术转移中心,引进哈特研究院、安普研究院、赛宝检验检测中心,组建哈工大蔡鹤皋、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两家院士工作站。现代农业机械产业拥有现代农业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机械成套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依托中联重机等龙头企业,加快全产业链的农业机械研发制造,共研发农用机械700多种,打造出谷王、耕王、甘蔗收割机等一批知名产品。新能源汽车产业组建安徽省电动轿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等创新平台。通用航空产业拥有安徽省通用飞机工程研究中心、通航飞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用飞机国际合作示范基地、贲德院士工作站、通航动力工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高端的产业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和资本创新体系支撑,芜湖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着力构建涵盖产业工人—本科—硕士—博士—院士的多层次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培养造就学术带头人及产业技术拔尖人才。加大人才特区政策兑现落实力度,从编制落实、人才补贴、居住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仅2016年就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10个,其中领衔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19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和“青年千人计划”9人。

一个产业、一只基金,芜湖推进金融和资本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基金、专项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多种渠道,初步形成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基金集群,不断完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畅通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血脉,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改革·创新

芜湖智造自主创新的实力见证

机器人制造业“言必称芜湖”,新能源汽车走街串巷,首架钻石飞机直冲云霄……这些流淌着创新血液的“芜湖智造”正是五年来芜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抢抓“全创改”“合芜蚌”建设等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五年来,芜湖优势产业发展“从低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从小到大”,自主创新能力“从弱到强”,涌现了奇瑞、海螺、方特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知名创新型企业。

  钻石飞机一飞冲天。

五年来,芜湖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了“1+2+7”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施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载体建设、知识产权示范、科技金融结合和人才特区建设等六大工程,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实现对创新链的全覆盖。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兑现科技创新政策资金9.7亿元,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9.2亿元。“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直接投入达到60余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全社会研发总投入280余亿元,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芜湖连续6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获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安徽省创新型试点市”等荣誉称号。

自主创新是芜湖的城市特色,也是芜湖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根本动力。五年来,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芜湖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4.1%和22.8%,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今年1-7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3.4%。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市7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全市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22家,其中9家列入市政府重点扶持,涉及汽车、机器人、新材料、电线电缆、通用航空、智能制造(3D打印)等产业。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03家,高新技术企业532家,院士工作站27家,市重点扶持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2011年以来,共有4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5项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件,授权量2971件,分别增长36%和54.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1.1件,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

五年来,芜湖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通过引进人才激发创新创业能力,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近年来,芜湖共招引团队147个,涉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生命健康、“互联网+”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71个团队列入市重点扶持范围,9个团队纳入省重点扶持项目。大量高端科技人才在芜集聚,发展创业,其中领衔“两院”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26人。“双创”承载水平持续提高。全市现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和省级备案孵化器15家,市级孵化器3家。全市现有众创空间6家,成立众创投、天使汇等风险投资基金,营造了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面向未来,芜湖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奋力实现弯道超越。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工作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高新技术企业数达800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达3.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件以上,初步建成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呼应、在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记者沈宫石通讯员杨正毛潘晔王磊郑远杨大伟陈洁)

来源:安徽日报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