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报道中,投资人和创业者往往是“相爱相杀”的关系。投资人投放资本和资源给企业,依靠资本运作和智力支持通过企业成长获得回报,这是理想的情况。叶振说,在很多时候,资本对创业者起到的作用是良性的。但也有时候,资本可能跟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分歧,提前收割企业。在微观环境下,资本可能影响创业。例如某知名餐饮企业,对赌协议失败,股东方诉求和企业诉求相矛盾,只能被收购。叶振也经历过这类事,上市公司重组,退出的通道“只有这么窄”,股东方面和创始人都想先行退出。这样的矛盾可能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
星河互联人工智能事业部管理合伙人刘玮玮说,近两年,股权投资因进入门槛不高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中国有20多万股权投资从业者,注册的资金管理公司也有上万家,投资机构鱼龙混杂。除了创业者和股权方的利益矛盾,投资人钱没有及时到位、投委会等流程,都可能影响到创业者拿到资金的速度。加上创业者和投资方的信息不对称,仅仅从投资机构账面资金是否充足来判断,可能掉进“坑”里。
“你要把创业的原始状态原封不动地讲出来。现在我们讲创业创新,都是在讲谁又融到钱了、谁成功退出了。没讲创业项目做得不好了或者创业的艰难。”刘玮玮说,创业首先是有周期的。正如那句话说的:“(看到)风口,不能太早进来,会摔死;不能太晚进来,(否则)别人都飞起来了。你必须比行业领先半步。”例如雷军在创立小米之前,在社区做了大量的功课,才能通过论坛把脉产品的方向。
“某种程度上,现在存在大量的创业浪费。”叶振说,应该让那些容易冲动的年轻人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创业这件事。一部分年轻人还没有办法做出创新性业务。认识到这一点,真正有能力的、有突出优势的人才会脱颖而出。
刘玮玮直接说,我们看到的各种故事,很多都是“故事”。“故事里说,他的第一桶金是怎样来的。但其实可能都是编的。”刘玮玮说。
叶振说,从方法论上讲,要成功,应该先研究失败的可能。因为很多企业死掉的原因是相同的。为避免重蹈覆辙,就要做一些规避动作。
关注区块链投资的叶振用金融科技类业务举例。做区块链工业项目,最重要的是技术研发,一个企业没有顶级科研团队,做不成技术开发。开发出技术后,运营人才能否及时进入且发挥作用,又是新的挑战。
有什么方法能规避风险?刘玮玮说了一句大实话:能拿钱时多拿点。如果能拿到融资,一定要多备现金。哪怕多出让些股份都是值得的。
这一经验来源于他们在2016年投资的VR项目。当时,VR正在风口上,这家企业发展得也不错,但最终因估值等问题和投资者没有谈拢。而由于产品、技术、场景等没有理顺,这个行业并未如预期般发展。现在,市场有兴趣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本越来越少。
刘玮玮说,创业者在项目顺利时容易膨胀,不会考虑以后做烂了怎么办,对于机构容易挑挑拣拣,对于行业目前的投融资情况也不太了解。
尽管“不全情投入就别想成功”之类的言论是创投圈的金句,但投资人刘玮玮还是希望创业者给自己留条后路。
刘玮玮说,作为投资人,他总是会看创业者是“all-in”(一次性把手上的筹码全押上),还是为生活留有其他选择。
“我们就见过一些创业者,连续做了四五个项目。你说他是连续创业者吧,却都不成功,明显没有商业的感觉,但还一直创业。他怎么去跟家人交代?怎么跟自己的生活交代?”刘玮玮问道。这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李晨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