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九十年代最赚钱的生意 90年代最挣钱的行业


反正听说写个公众号赚的还多。

比如在当地一个摊位解禁的第一天,就有人卖了1000多元。

成都90后街头小贩一天营业额4000元,也有人来这里向老师学习。

甚至连地铁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降低了姿态。

城管主动给商贩打电话,喊他们出来摆摊!江西瑞昌

谁能想到有一天,负责开车的城管会开始叫人!感觉街头小贩的黄金时代来了。

李克强总理说,地摊经济是人间烟火.

在每个城市,街头小贩的大军已经开战。嗯,人间烟火真香!

不要丢脸。

幼儿园园长为了自救,可以摆摊卖童装。

法律人士也看好街边摆摊经济,写个牌子,站在街上。

支付宝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10万多家小店或小商贩每天都开出——的收款码,这是一个“全民练摊”的时代。

挂历女郎:90年代的地摊一霸

街摊自古以来就有。

在商业发达的宋代,摊贩随处可见。

当时的开封市,各种餐馆茶馆门前,桥头城门寺等地方,只要有足够的空间让行人通过,都是允许经营的。

《清明上河图》,描绘街头摊点的黄金时代

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摆摊,正是因为它能赚钱。

《水浒传》,有一个丝——的武大郎靠着“训练摊”实现反击。靠着蛋糕摊,他成功地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和一栋漂亮的房子

花的老婆。


而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小吃、小玩意儿和吃穿用度的廉价物品,依然是地摊上的主角;小贩们一声声的吆喝,也依然是城市里不可或缺的风景和体温。


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地摊繁荣时代,是上个世纪90年代。


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吃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的地摊,承载着人们全部的欲望和激情。


最常见的地摊货就是挂历。


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以有挂历为时髦。这之中,印着性感女郎的挂历最为时尚。


因为能吸引眼球,小摊贩们摆地摊的时候,都喜欢把这些挂历铺开或者挂起来——这样一来,远远的就能看到。


人们思想并没有现在开放,但是挂历上印性感女郎这事却一点都不扭捏。


逛街的人大大方方地看,大大方方地买,回家又会找显眼的地方挂起来。


赶时髦的女孩子会去找摄影师拍照,希望能够成为挂历女郎。现在流行的摄影师“私房照”,其实早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在没有《花花公子》的年月里,挂历女郎就是时尚的代名词,她们的穿着被年轻姑娘们偷偷模仿。


当一些明星也出现在挂历上,挂历又成了一种追星手段。看看这户人家里挂的是哪个明星的挂历,就知道是谁的粉丝了。


而周迅、瞿颖、巩俐等,都是从“挂历女郎”开始,慢慢走向人生巅峰的。


周迅


巩俐


90年代的地摊上,书也是常见商品。


不管是历史演义小人书、武侠小说还是民间气功书籍,抑或是世界名著或者大尺度文学故事,只要你愿意蹲下来找一找,总能挑到让你激动的。


在那个物质还不丰富的年代,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却很大,特别是对很难买到的外国文学书籍,近乎狂热。因此,这一类书籍都特别畅销。


但是放在地摊上销售的,即使是正规出版社的书,封面设计上都会使用较为大胆的照片。


▲地摊畅销书和世界名著之间,有时就差了一张不可描述的封面照片……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现在看来已经“涉黄“的地摊文学,也开始盛行。


这类书籍往往封面较为裸露,在故事内容上,也有不少大尺度情节。


那时的地摊上,还有80后90后探索未知的印记。


有一类地摊书籍尤其受青少年欢迎,就是各种未解之谜。UFO、百慕大三角、神农架野人等众多的科学谜题,虽然后来都被证实是编造的,当年却让年轻人欲罢不能。


男生如果说不出几个未解之谜,是要被同学嘲笑的。


90年代,商业并不发达。除了百货大楼这样的国营商场,日常生活的购物需求,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地摊上满足的。


衣服裤子、瓜果蔬菜、锅碗瓢盆……地摊都能满足。那时候的地摊,就是生活。


在街头巷尾,“祖传去鸡眼”的小摊,一度和今天的贴膜boys一样火。


在那个买不起好鞋子,双脚“硌得慌”的年代里,“鸡眼”是清贫生活留在身体上的烙印。而在小摊前鞋子一脱,双腿一翘,正是人们对自己难得的犒赏。


不过,随着人们的口袋越来越鼓,鞋子越来越软,“鸡眼”已经成了一个生僻词。与此同时,“祖传去鸡眼”这门民间绝活,也和曾经无处不在的“去鸡眼”小摊一起,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画糖人,也曾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这个融合了“盲盒”属性的甜品,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玫瑰色的梦想。


通常,小摊贩的车上,会有一个类似钟面的装置——你能买到什么造型、尺寸的糖,完全取决于“指针”的指向。


我小时候,家旁边画糖人的小摊,可选的选项是12生肖。别人去买的时候,都转到了龙啊,牛啊这样的大个子动物,可以吃很久。轮到我的时候,却转到了一条蛇,两口就吃完了,至今仍觉得好亏。


同样在那个年代,时尚一哥一姐的标配,是打着大哥大,在小摊上擦皮鞋。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企业家,就是从“练摊”开始创业的。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身家442亿元的刘永好,就靠摆地摊,赚到了第一桶金——300块钱。而90年代摆地摊的刘永好们,正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率先吃螃蟹的人。后来,他们中的不少人,都走上了创业之路。


那时,大学生摆地摊也不少见。


在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年代,中国的大学生,却被地摊热情的市井气息所吸引,投身其中。


地摊:重燃一座城市的烟火气

2017年,李克强总理曾此批评过一些城市,认为这些城市一味追求环境整洁,牺牲了很多小商铺。他说:这样的城市其实是一座毫无活力的“死城”


在十几年前,出于对市容市貌的考虑,许多城市开始加强对摆摊的管理,小商贩们与城管,总是在街头巷尾,上演猫捉老鼠的追逐游戏。


过去热闹的地摊、夜市逐渐消失。城市越来越繁华,却失去了生机。


疫情期间,和感染人数一样令人揪心的,就是武汉空荡荡的街道。


▲疫情期间的武汉


人们怀念街头巷尾,冒着烟的烧烤摊,怀念麻辣烫,怀念热干面和鸭脖……


不论游荡到这里的人从哪里来,他们都像刚上岸的水手一样,在小摊里享用酒、肉和生活里的一切。在这里,人们建立起了和摊主之间临时的友谊,也完成了和世界一次又一次微小的连接。


▲解封后的武汉


现因此,当小摊小贩重新出现在武汉街头时,人们忽然真正感受到了复苏的气息。


这些小摊,并不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但它们在卑微的工作方面,却做得很出色——制造欲望,和满足欲望


它们或许有些混乱,甚至不那么干净,但那里有10块钱3双的袜子;有热气腾腾,刚刚烤好的羊肉串;有我们抹不掉的童年回忆,和悸动的当下。


而这些,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