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培育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9-2021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浙江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浙政办发〔2017〕100号),加快培育我市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主线,以“3+12”核心产业平台为载体,以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形成新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为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二)行动目标
1.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到2021年,五大战新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贡献度明显提升,五个产业力争实现总产值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3+12”核心产业平台增长极作用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一批规模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区块,建成战新产业特色示范基地7个以上;15个核心平台力争招引落地五大战新产业5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上、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分别超4个、超15个、超35个,招引五大战新产业龙头企业及“500强”项目20个以上。
3.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五大战新产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建省级及以上重大公共创新平台15家以上,每年新引育“千人计划”“万人计划”30人、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和创新团队30个;新增培养五大战新产业高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
4.企业竞争力得到新提升。五大战新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分工协作体系日趋成熟,集聚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领军型、高成长型企业,新增培育百亿级新经济龙头企业5家左右,新增“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企业5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力争新增培育上市企业15家;五大战新产业领域,年产值超50亿元、20亿元、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分别达15家、30家、100家。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倍增发展
主要目标: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融合渗透,构建“互联网+”生态体系,到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总量突破323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打造全国数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重点方向:培育通信卫星、物联网、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北斗导航、5G通信等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产品和制造流程数字化升级,推进数字化贸易服务、数字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慧农村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创新。
(二)促进智能装备产业突破发展
主要目标:智能制造装备、重大成套装备等领域科技创新力和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21年,智能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装备产业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
重点方向:重点发展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装备、智能化监测/检测系统、智能配电网成套装备等智能电网装备及核心装置。大力发展激光、印刷包装、食品制药、鞋服加工、流体控制等领域智能化装备,做强伺服电机、智能传感器、高精度仪器仪表、物联网终端感知设备、智能泵阀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前瞻布局工业机器人、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领域。
(三)加快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主要目标:生物医药核心制造能力显著提升,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等加快发展,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21年,生命健康产业总产值突破11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打造国内一流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和国家健康智城。
重点方向:重点做大高端医疗器械与健康装备、食品制药智能机械、生物制药与中医药、特色保健(功能)食品等生命健康制造业,做强综合医疗、专业诊疗、中医服务等高端医疗,推进数字医疗、生物芯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医疗新业态发展,促进发展康养服务业和健身休闲业,积极壮大道地药材种植、海洋生物养殖、生态农产品等健康种养业。
(四)培育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主要目标: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配套产业链协作体系更加完备,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到2021年,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72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打造国内新能源网联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重点基地和汽车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重点方向:重点发展中高端轿车、SUV、商务车等新能源乘用车,推进专用车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推进自主品牌新能源整车产品向中高端提升;创新发展电机、变速器、动力电池、电控等核心部件及附加值高的汽车电子等高端零部件;探索开发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五)构建完善新材料产业体系
主要目标:高分子材料及金属材料等传统优势领域加快升级换代,布局一批新兴前沿新材料产业项目和制造基地,到2021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打造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重点方向:重点发展聚氨酯、高品质橡胶、新型薄膜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高性能轻金属及合金、电工合金等高端金属材料;鼓励发展新型化纤功能材料、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碳纤维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择机发展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纳米材料、超材料等未来前沿新材料。
三、工作举措
(一)高能级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1.谋划建设环大罗山科创走廊。高起点编制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规划,实质性推进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大力引进和布局行业领先的重大创新载体与研发机构,加速智能装备、生命健康创新资源集聚,力争将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打造成为驱动温州发展、辐射浙南闽北、接轨长三角的民营经济创新引领区和科技生态融合发展高地。
2.创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以“3+12”核心产业平台为主体,聚焦智能装备、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领域,谋划建设一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支持瑞安市、乐清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率先创建“万亩千亿”省级示范平台。
3.推进重点区域和龙头平台提质升级。瑞安市重点培育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及控制系统、先进高分子及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乐清市重点培育智能电气、智能传感控制装备及新能源产业集群,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集中打造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产业小镇,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聚焦培育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浙南产业集聚区聚焦培育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新材料产业集群,瑞安、乐清及三大龙头平台聚焦培育产业力争每年实现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
4.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中电(温州)信息港、华峰新材料产业园、正泰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等专业园,推进战新产业以点促面加快集聚,力争到2021年,全市建成战新产业特色基地7个以上。谋划推进5G车联网应用示范、窄带物联网应用示范、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等新技术应用试点,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特色小镇。
(二)重大项目精准引育工程
5.实施精准招商。动态更新和完善各地承接平台招商地图,建立五大战新产业世界500强、央企、大型民营企业和在外温籍上市企业等重点盯引企业目录库,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努力形成产业新增长点,新增招引五大战新产业龙头企业及“500强”项目20个以上。
6.突出做好重大项目招引。在五大战新产业领域,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乐清市、瑞安市力争各引进落地5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个以上、3个以上;各县(市、区)的省级产业平台引进落地5亿元以上或外资2000万美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个以上;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引进落地5000万元以上五大战新产业创新服务项目或平台3个以上。
7.推进在建项目尽快达产。建立五大战新产业重点项目库,滚动实施一批亿元以上战新产业重点项目,协调服务解决推进难题,确保项目按期竣工投产。
(三)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8.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依托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五大战新产业领域,争取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力争到2021年,五大战新产业领域累计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家以上。
9.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聚焦五大战新产业科技前沿领域和重大产业化示范应用领域,每年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创新攻关项目10项左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积极推进与之江实验室合作,在五大战新产业领域争取参与形成一批重量级的科技成果项目。
10.深度推进“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在五大战新产业和相关传统优势制造业领域,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机器换人”。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创建,积极参与全省工业互联网“1+N”体系建设,力争培育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云平台)20家以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0家以上。大力推广智能制造,力争在五大战新产业领域形成7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全市重点打造无人车间、无人工厂示范项目40个。
11.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系统,重点支持五大战新产业领域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建设。
12.支持企业开展创新合作。支持重点培育企业承担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项目,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双向流动、重点科研项目合作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
(四)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13.推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推动浙江“千人计划”温州产业园和温州“千人计划”乐清产业园建设,在五大战新产业领域集聚一批“国千”“省千”人才,力争每年新引育“千人计划”“万人计划”30人、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和创新团队30个。
14.推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育。大力实施温州市“海外精英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实现我市五大战新产业人才资源总量“倍增”。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温高校五大战新产业学科专业,推进本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支持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培养紧缺型高技能人才。新增培养五大战新产业高技能人才5万人以上。
15.完善人力资本服务。加快培育面向五大战新产业的专业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完善人才测评和技能鉴定等服务。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到2021年,建成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各1家。
(五)龙头企业引领工程
16.培育百亿级新经济龙头企业。遴选一批主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营业收入可达百亿级规模的大企业,纳入百亿级龙头企业培育库,支持培育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资本运作、并购重组,推动企业规模上台阶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带动产业链创新发展。到2021年,新增培育百亿级新经济龙头企业5家左右。
17.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在五大战新产业领域中筛选一批优势企业纳入领军型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在研发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速企业成长壮大。到2021年,力争培五大新兴行业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企业100家以上,新增“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培育企业50家以上。
18.扶持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发展。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计划,落实科技创新“新十条”等政策,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主体。到2021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
19.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建立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分梯队的战新企业上市培育名单,鼓励优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在“新三板”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推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五大战新产业新增培育上市企业15家以上。
四、推进保障机制
(一)强化统筹协调机制。温州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五大战新产业培育发展的协调、决策、督查考核等综合性工作。五大战新产业分别建立专项行动工作组,负责产业规划、平台集聚、配套政策、项目招引、企业培育等实施工作。专项行动工作组牵头单位,要制订产业专项培育分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定期跟踪推进。
(二)强化分工推进机制。各地要建立五大战新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依据专项行动工作组成员单位分工安排,差异化制订本地战新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细化具体目标、路径和载体,切实抓好产业投资、项目招引、企业培育、数据统计等工作。
(三)强化政策保障机制。鼓励各地出台实施五大战新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现有遴选类产业政策优先向五大战新产业倾斜,政府产业基金优先投向五大战新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企业;优先保障五大战新产业新增用地指标,优先支持五大战新产业项目申报省重大产业项目。服务企业抓好高层次人才招引工作,积极推进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设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
(四)强化监测评估机制。五大战新产业培育工作作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内容,纳入市政府重点督查内容。建立健全五大战新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定期公布各项指标情况。市考绩、发改部门加强动态督查考评,每月通报各地、各平台的五大战新产业培育进展情况,努力形成争先恐后抓战新产业培育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