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树袋熊还款,贷贷熊贷款怎么样

如果你想问世界上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毫无疑问是大熊猫,它已经在世界各地掀起了大熊猫的狂潮,征服了每个人的心,被誉为地球上最可爱的动物。

能代表澳大利亚的动物应该是袋鼠、鸸鹋、考拉。然而,单从受欢迎程度的角度来看,树袋熊显然比袋鼠和鸸鹋更受欢迎和出名。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拉就已经因其可爱的外表和行为而闻名于世。

后来,澳大利亚其他一些可爱的动物也成了网络名人,比如短尾矮袋鼠、蜜袋鼯,但考拉仍然是澳大利亚网络名人动物王国的老大。今天,我们来谈谈考拉和这种动物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像往常一样,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考拉。

众所周知,考拉是音译的英文名,即考拉。这个词来自悉尼古老的母语达鲁格语语(——)中的“gula”一词。英国人根据发音把这个词翻译成“coola”和“koola”,然后慢慢演变成考拉,就是现在考拉的英文名。

此外,考拉在中国台湾省已被翻译成“无尾熊”语,其在大陆科学界的正式中文名是树袋熊.在我从小看到的很多科普书籍中,考拉这个名字出现得最频繁,也是普通人印象最深刻的名字,所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考拉的正式中文名其实是考拉。

为了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直接叫它考拉吧。

其实考拉的很多特征大家都很熟悉。比如他们不积极,懒惰。最经典的形象是坐在树枝上闭着眼睛睡觉;还有,树袋熊几乎不喝水,主食只有桉树叶,基本上是没有欲望和要求的佛教生活。

其实网上隔一段时间就有关于考拉的视频和段落。大家可能都看过这些图:

1.两个无尾熊宝宝打架,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撞倒在树上,倒下的无尾熊宝宝坐在地上大喊,声音像是在哭,很委屈;

2.一只考拉坐在树枝上,闭上了眼睛。有人挠它的肚子,考拉的耳朵是扑棱扑棱乱晃;

3.树袋熊坐在台阶上,双腿伸开,人类的坐姿,一只手拿着苹果,不时地把它送到嘴边,看起来像一个老邻居。

这些都是你能看到的考拉。事实上,作为后兽下纲,的古代动物,它们有许多秘密,例如以下五个特征,这些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493c4b360b2d4e9ea6fe7a3142cd8ce2" />

1.自带厚实坐垫

除了树懒和部分灵长动物之外,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习惯四肢着地的姿态,包括行走和休息时基本都是躯干与地面平行、四肢为支撑的。


既然说了是大多数,那就有例外,树袋熊就是一个例外,它在地面上行走时虽然也是四肢着地往前走,但平时它们最习惯的、保持时间最久的姿势却是屁股坐在树杈上的、躯干与地面接近垂直的坐姿。


这个姿势对于树袋熊来说是非常舒适的,屁股下面有座位,四肢也能抱着树干,哪怕是呼呼大睡都能保持姿势平稳。


为了适应这一姿势,树袋熊的尾骨消失,脊柱末端变得宽厚,并且附有软骨构成的骨垫,为树袋熊提供了厚实的坐垫,和沉稳的底盘。


2.脚趾对握结构

虽然我们一般都习惯把动物的前足称为“手”,比如猫咪揣小手,狗狗握手等,但严谨来说前肢末端就是前足,“手指”实际上也就是前足的脚趾。


对于在树上生活的哺乳动物而言,脚趾的抓握能力很重要,大多数灵长动物的前足脚趾都是“1-4对握”状态,也就是一根拇指可以与其他四根指头形成对握。但也有例外,有些蜘蛛猴的拇指已经退化,其他四根指头呈钩状,可以在快速移动时迅速挂在树枝上。


但考拉这种慢吞吞的动物就不需要退化掉拇指了,甚至为了更有效、更有力地抓握树干,很多树栖有袋类动物都演化出了“双拇指”,也就是“2-3对握”状态。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下面这张图,能很清晰看到树袋熊的前脚趾对握分化。


顺带一提,树袋熊的后脚趾也比较特别,拇指变宽且没有指甲,第二趾与第三趾外部愈合,只在末端分出两根指甲,第四和第五趾为正常状态。


3.育儿袋位置

大家都知道树袋熊是有袋类动物,雌性树袋熊的育儿袋位置跟大部分有袋动物都不一样,距离泄殖孔非常近,跟袋熊类似。


这样的结构可以方便幼崽出生时能够更快从泄殖孔爬进育儿袋,一边进食母乳一边继续发育,提高幼崽成活率。


树袋熊幼崽在育儿袋内生活半年左右才会出袋,出袋后还会攀附在母亲身上几个月的时间,并跟随母亲学习爬树和觅食,将近一岁时才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


顺便说一句,接近出袋状态或者刚出袋时的树袋熊幼崽会开始尝试母乳之外的其他食物,例如母亲半消化后排出的粪便,持续一个月左右,才会开始尝试进食树叶。


4.脑容量与智力

虽然树袋熊这么可爱这么呆萌,但我必须告诉大家,树袋熊是一种脑化指数极低的动物,脑重与整个体重的比例小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且大脑表面相当光滑


成年树袋熊的平均体重约为10公斤,但是大脑的平均重量仅有19.2克,还没有一节5号电池重。


可能大家要问了,看上去树袋熊的脑袋挺大的啊,怎么脑子这么轻呢?


秘密在于树袋熊的颅腔。虽然外面看上树袋熊的头挺大的,但实际上它们的大脑只占整个颅腔的61%左右,且位于颅腔下半部分,剩下的都是脑脊液


也就是说,树袋熊的脑瓜里接近一半都是水……


这种结构的成因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充足的脑脊液可以保护大脑,防止树袋熊从树上掉下来时摔坏大脑,起到减震的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树袋熊的狭食性(几乎只进食桉树叶)和食物的低营养性不足以支持它们拥有更复杂的大脑。


5.野外个体自然死因

树袋熊的主食是桉树叶,但也可以进食一些其他树叶例如金合欢树叶、木麻黄树叶等。就算是桉树也不是所有种类都受树袋熊青睐,它们只喜欢特定的20~30种桉树叶子,这些桉树的共同点就是蛋白质和水分含量较高,纤维含量比较低


但再怎么说树叶也是没什么营养且质地粗糙的食物,所以树袋熊才变得这么懒——没什么多余的能量供它挥霍。


而且由于桉树叶能提供的热量和营养很低,所以树袋熊每天都需要进食大量树叶,每天除了睡睡睡就是嚼嚼嚼。树袋熊不是啮齿动物,所以它们用来研磨食物的臼齿就会在长时间咀嚼逐渐磨损


野生的树袋熊年龄超过6岁,牙齿就已经开始明显磨损,咀嚼效率降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牙齿进一步磨损,大约13~15岁时牙齿会损耗到无法咀嚼食物,从而饿死


这是大多数野生树袋熊个体自然状态下的死因,实际上能够给树袋熊带来威胁的因素还有不少:疫病、森林火灾、人为捕杀、寄生虫、大型蟒蛇、猛禽等。


但树袋熊目前已经受到了很完善的保护,是澳大利亚的明星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