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断创新中的民营银行,如何为新兴产业崛起“加速”
最近,央行等8部委联合下发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商业银行把信贷资源从偏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移到实体经济领域。
指导意见的下发,是对商业银行创新服务的进一步要求,而这方面,一贯强调创新的民营银行或许已经走在前列。
当下,我国民营银行数量已经达19家,阵容日益庞大,表现也颇为优异——截止5月底,此前开业的19家民营银行中已有16家披露了2019年全年业绩,它们中的多数都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大幅度增长。
以苏宁银行为例,根据2019年年度报告,苏宁银行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26%,总资产规模639亿元,同比增长97%,在中国已经开业的19家民营银行中,苏宁银行仅次于腾讯的微众银行和阿里的网商银行。
业绩增长背后,是民营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新兴产业现实需求的洞察和满足,是不断创新服务的结果。某种程度上,央行等8部委此次提出的相关意见要求,在民营银行身上已经得到了“提前”践行。
民营银行创新服务有标准的“四步走”
从行业观察的视角看,在经济复苏叠加新兴产业崛起的大背景下,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宁银行等为代表的民营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创新服务的标准“四步走”。
理解它们如何进行创新服务,如何利用金融的力量为经济复苏助力、为新兴产业加速,也就理解了民营银行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内在逻辑。
1、树立了创新服务意识
意识永远是第一位的东西,是行动力的源泉。
随着金融服务的越发普及,市场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唯有更创新、更灵活的思维,才能指导更贴近现实金融需求的实践,这决定了“创新”是民营银行生来就必须带有的禀赋。
事实上,经历早期的摸爬滚打,逐渐站稳脚跟的民营银行群体这些年的“思路”已经逐步开阔,面对它们主要服务的实体经济、新兴产业,一方面,信贷的条件更灵活,这种灵活不是更宽松,而是跳出通常的抵押式思维,从更多角度考察、探索价值评价标准;
另一方面,在不良贷款等的处置上也更为弹性,可以用灵活的方式解决——站在一个银行的角度,只要合规,任何方式都值得尝试,尤其是适合新兴产业的资产处置实际情况的,例如通过专利、版权、字画等资产进行不良处置,这些就是实事求是的创新。
这些年,民营银行机制灵活,创新探索出许多信贷新评价模式,或者在坏账即将发生时通过一些创新模式挽回了部分或全部损失,既合规又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
2、认清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一个银行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自己擅长的与不擅长的。有挑战的创新,除了意识层面到位,最佳策略应该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实践创新动作。
所谓长袖才能善舞,典型的、排名前三的民营银行所主要耕耘的领域都来自其背景产业。例如,网商银行背靠阿里系电商平台服务电商群体,微众银行坐拥腾讯巨量C端用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苏宁银行深耕苏宁产业生态圈开展微商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服务。
独特的产业属性让苏宁产业生态圈里存在着供应商、加盟商、消费者等诸多群体,它们有明确的金融需求,但没有一般金融信贷所需要的漂亮财务报表、抵押物等,这给苏宁银行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窗口。
由于掌握了这些产业生态场景及数据,苏宁银行通过“大数据风控、金融AI、区块链、物联网金融”等核心金融科技,一方面自身可有效地甄别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桥梁”,开展联合贷等创新业务模式,有效地将普惠客群与传统金融机构连接起来,既为传统金融机构解决了普惠金融业务的痛点,又实现了开放赋能。
3、盯住了最迫切的创新需求群体
有了意识和清晰的自我认知后,民营银行进一步做的,就是对需求方的洞察。
如果从上文网商银行、苏宁银行等服务情况进行顺延,就可以很明显发现,很多民营银行都把中小微客户作为主要对象,并重点倾斜于新兴产业。
这不难理解,在当下,对银行业创新需求最迫切的莫过于这个群体,对它们的帮助将极大带动经济发展的动能提升,而这些主体对民营银行而言也是庞大的市场蛋糕。
以苏宁银行为例,在既定的“科技驱动的O2O银行”战略方向下,苏宁银行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金融科技+场景金融=普惠金融”的经营逻辑,通过经营能力、科技能力的优化,来服务小微、服务供应链企业。
苏宁银行有关负责人曾透露该银行2019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幅接近500%,而小微企业贷款户均只有不到10万元。
民营银行的行动正在与政府层面的动作相呼应。不久前,江苏的知识产权局联合多家省内金融机构,大力推动专利或商标质押融资,江苏全省200多家战“疫”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融资累计超10亿元。
很多新兴产业由于模式轻,沉淀的只有知识产权,让知识产权变成授信来源,是非常适宜的做法。
事实上,早在2009年,无锡市就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江苏省首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人民网在2011年9月就刊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探索中成长》,但截至2019年9月,知识产权融资才覆盖了100家企业,累计的融资总额不过区区6亿元,可见在金融领域进行革新有很大的挑战。
但是,这些年更多像苏宁银行这样的民营银行开始关注到这一领域,类似行动进程将大大加快。
4、解决了最富有挑战的具体创新问题
阿里的网商银行服务于淘宝店主,参考的主要指标只是淘宝的流水,AI审批自动放款。
事实上,一个蓬勃发展的小店主,如果他要借钱把店铺装修一下,增加用户网购消费体验,最值得信任的东西就是流水了,这是民营银行服务中面对的具体创新问题。
尤其在新兴产业领域,类似的创新挑战层出不穷,民营银行注定与新兴产业绑定很紧密,例如苏宁银行一直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定位,不做房地产,不做政府融资平台,支持新兴产业。
而实体经济、新兴产业有自己的特殊性,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显然需要自己的“姿势”。这方面,民营银行的思维和工作方式都在脱离“工业时代”,从新兴产业的真实状况和需求出发,做银行服务该做的事。
一个典型的表现是,新兴产业往往是轻资产,它们最缺的就是重资产抵押,而后者恰恰又是“工业时代信贷思维”最需要的东西,矛盾就此而生。
举例来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电影远不如好莱坞,这其中居然也有信贷的原因。即便是有票房保证的姜文、张艺谋、冯小刚等大导演,也难以获得影视制作的贷款,更不用提新锐导演和演员的艰难了。电影行业往往只能依赖厂商、导演的自有资金,吴京拍摄票房大作《战狼2》就是卖房筹的钱,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和优质作品比率比不上好莱坞是必然。
所以,服务新兴产业要建立对“非标准件”价值评估的能力(一般而言,能够轻易看到、成熟评估价值的是“标准件”,例如房子),这恰恰是民营银行在努力做到的,它们经过探索,已经十分有成效、建立了优势。
还是看案例:
苏宁银行曾服务过一家农产品企业“香如生物”,首先对香如生物产品杏鲍菇售价及成本充分了解,通过一系列分析报告对企业做到心里有数,对应放贷,贷后在线上征信系统实现对杏鲍菇售价实时监控,线下走访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最终,在苏宁银行的帮助下,香如生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20%的速度增长。
一个农产品企业,最关键、最具评价能力的指标就是产品的市场价格和销售状况,民营银行用这些指标进行评估是最恰当也最有效的选择。
类似的,还有苏宁银行依托徐工汽车为核心企业,对其下游经销商开展授信业务,无抵押,累计对下游经销商授信额达到十亿元级别,助推徐工汽车及其经销商快速发展。
其主要创新点在于以重卡行业分析报告以及徐工汽车企业分析报告作为判断的基础,配合线上线下贷后实时监控,其中线上征信系统可实现对重卡行业、徐工汽车以及经销商实时监控,线下贷后走访帮助企业及经销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在对经销商无抵押信贷的基础上又保障了资金的安全。
当前,徐工汽车销量排名跃升至第9,这与经销商体系在金融支撑后的繁荣有分不开的关系。
总体而言,可以发现民营银行创新服务的过程,已经形成从宏观到具体、从思想到行动的完整闭环。
民营创新服务还有三大“实操”落地点
在创新大旗下,民营银行一路凯歌,创新服务的价值正在涌现。
例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苏宁银行在信贷和不良率方面的表现持续亮眼,其中后起者苏宁银行2019年贷款规模为亿元,增幅达到%,贷款的增幅远高于总资产的增幅,这切实表达了民营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而同期不良率只有0.88%,资本充足率%,抵御风险的能力并没有随着创新下降。
而实现这些成绩,除了标准的“四步走”,民营银行们在做创新服务的过程中,在这三个方面还有比较明显的“实操”落地点。
1、心态上克制了“跟风式”信贷的欲望
什么行业好、授信多,就跟风投什么行业,反正大家都上,我上肯定没错,这种做法会埋没那些真正有信贷需求也对国计民生有利的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也会使银行自己进入某种缺乏创新驱动力的“惰性”。
主动关注那些有强烈资金需求但不在“热门”中的新兴产业企业,其实也能倒逼民营银行自己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进程。
这方面,民营银行长期与新兴产业、实体经济打交道,已经更会现实地思考企业的实际,尤其是接触各种创新产业,对行业发展周期之类的认识会更深刻,这是市场环境使然。克制住“跟风式”信贷懒惰的做法,正在让民营银行主动探索提升更多信用评价能力。
2、聚焦了提升优势金融信贷能力
对民营银行而言,如果银行A与银行B相比无非是规模大小的不同,干得业务都差不多,则很难获得体现差异性的“市场品牌”——一个对民营银行十分重要的东西。
千篇一律的同质化会削弱民营银行的竞争力,也让民营银行难于积累独特的产业洞察、更好地理解客户。
所以,可以看到,众多民营银行都在某些垂直领域有优势金融信贷能力,推动它们对业务理解更深,并将理解能力逐步扩展到更多场景。
这一点上文其实已经有所提及,网商银行有电商信贷,微众银行有消费贷,苏宁银行有微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它们都与银行的“背景企业”业务有很大关系,例如苏宁银行的微商金融、供应链金融优势来自于纯线上互联网平台所不具备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产业生态圈优势。
3、盯住了技术的双重价值
通常,在金融领域,技术开发要么是为了适应业务的需求,作为结果;要么是先开发再推动业务升级,作为原因——民营银行对技术的利用二者兼顾。
民营银行在技术方面没有历史的负累,可以直接对接新的技术形态,像苏宁银行就采用了自研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云开”核心系统,它是业务需求使然(传统核心系统可能不能适应民营银行的业务弹性需求),反过来也推动银行不断进行业务方式创新。
事实上,苏宁银行战略定位的另一极就是“科技驱动”,核心在于通过金融科技为各项业务提供支持,其中,苏宁银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金融风控应用”、“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两个项目甚至获批纳入中国人民银行首批金融科技应用试点。
具体业务上,苏宁银行服务微商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还依赖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基础之上的国内信用证、动产质押融资等系统。至于其他大数据风控、金融AI等更不用说,技术对现代银行的推动价值越来越大。
可以说,民营银行“全身都是新技术”,业务与技术相辅相成往前推进。
结语
当前经济大背景,需要金融业打破固有思维定式,提供更多帮助经济复苏、推动产业结构良性发展的创新服务。
民营银行轻装上阵,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推动新兴产业、实体经济发展这件事上,它们正散发着耀眼的创新服务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