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红岩镇龙九村的夏洪诗(音译)在温室里种了30英亩西瓜,卖得很好,想扩大规模,但资金不足。前不久,他通过“农贷通”平台向成都农村商业银行申请了“农民小额信贷”。没想到贷款三天就放出来了。他说:“以前申请农业贷款又费时又费力。现在不用跑了,马上就能拿到钱。”
夏洪诗“农贷通”是2017年7月在成都成立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这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实现了农业经营实体与金融机构信息的准确对接,还解决了金融机构害怕、不愿意通过风险分担发放农业贷款的顾虑,从而开辟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据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0月底,“农贷通”平台已申请贷款16007笔,金额210.79亿元,贷款11375笔,金额142.69亿元。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发展不足、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品等原因,金融机构普遍认为涉农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不愿介入。成都创新建设“农贷通”平台,旨在以探索农村信用体系为切入点,推动农村无形资源向显性资本转化,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农贷通”平台,金融机构与农村经营实体实现了精准对接。鼠标一点,各种与农业相关的基础信息和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平台还将根据资金需求方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向金融机构推广。”
目前,信用贷款的办理时间从6天缩短到3天,其他抵押贷款的办理时间节省了1/3。
据统计,“农贷通”平台自两年前建立以来,已落户275家金融机构,其中省市级机构93家,发布金融产品588种,新增农村商业实体近2万家。改变的关键是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共担机制,从不愿意放贷,敢于放贷。
早在“农贷通”平台建立之初,成都就专门设立了一期规模为1.49亿元的“农贷通”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与“农贷通”平台上接受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共担风险。
“我们还建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充分发挥村委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引导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通过‘农贷通’平台筹集资金,从源头上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成都市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成都市各区(市)、县已初步建立近3000个村级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平台已经成为集信用信息共享、融资供需对接、产权转让服务、农业政策奖申报咨询、金融风险共担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成都市市政改革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在“农代通”的支持下,“果蔬贷”、“安置贷”、“随代通”等创新型农村金融产品应运而生,帮助农民转型为企业主,助推成都农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