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宏观:3大动力助新兴服务业崛起医疗娱乐迎爆发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金麒麟最佳分析师
现代服务业的美好时代——服务业系列之一(海通宏观于博、陈兴)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现代服务业的美好时代
——服务业系列之一
(海通宏观于博、陈兴)
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稳就业。增速再创新低,就业稳如磐石。今年3季度GDP增速创下92年以来新低,市场担心稳就业压力大幅上升。但事实上,近年来增长和就业已逐渐脱钩,19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已在10月提前完成。三产贡献过半,稳定就业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过半始于15年,服务业和工业就业占比拉开差距则始于13年,而今年以来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就业指标也再度出现明显背离。
服务业大分化,新兴服务崛起。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内部将出现明显分化。传统服务业:高峰不再,触网转型。从国际经验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服务业将逐渐度过增长高峰,我国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但在传统服务业整体走弱的进程中,由科技力量特别是互联网所推动的结构变化值得关注,这也将是未来传统服务业突破的方向,比如交运领域高铁、快递,批零领域网购,餐饮领域外卖等的兴起。金融房地产:盘整为主,新旧更替。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地产占比先抑后扬。而从美、日经验来看,一方面,金融业占比将经历见顶后逐渐企稳的过程,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将会因高购房需求人口增长的放缓,占比缓慢下行直至再度稳定、窄幅震荡。展望未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稳杠杆背景下,传统金融在我国势必受到挑战,但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已然蓬勃兴起。而房地产开发高峰虽然已经到来,但得益于新型城镇化和房屋租赁市场的支撑,房地产业在服务业占比有望趋稳。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规模激增。传统服务业渐显疲态的同时,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正在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增速一直远超第三产业增速和GDP增速。这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流量仅13亿GB,19年前10月就已飙升至近千亿GB。信息服务业通过对其它行业的融合与改造,还能够带动后者共同成长,焕发新的生机,比如近年来在线教育和网络直播用户规模都出现了井喷式扩张。目前我国在信息服务行业的新兴领域注重抢占先机,如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市场规模增长非常迅速,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此外,当前我国科教文卫等行业占服务业比重依然偏低,仍处于停滞期,从日本经验看,随着经济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公共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均有望迎来爆发期。
新兴服务业崛起的三大动力。后工业化时代,新兴服务业崛起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渐转型升级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而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金融领域融资结构随产业结构的转变,信息服务业与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二是消费升级拉动生活性服务业。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收入水平步入较发达国家水平时,与住行相关的耐用消费占比上升将放缓甚至可能下降,而与医疗保健、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支出比重将迎来爆发期。这些年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持续进行,实物消费从非耐用品向耐用品转变已经发生,蛰伏已久的生活性服务业也将迎来爆发;三是新型城镇化助推现代服务业。当前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仍存在不小的“裂隙”,部分城镇常住人口并未充分受益于城镇崛起,而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条主线,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助推器。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改变以往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传统模式,意味着与高速增长相关的铁路公路等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高峰期已经过去,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环保、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面临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并非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是人口的城镇化,这意味着与居民衣食住行、科教文卫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也将面临广阔的增长空间。
1.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稳就业
1.1增速再创新低,就业稳如磐石
GDP增速再创新低,就业会否遭受冲击?19年3季度中国GDP实际增速降至6%,创下92年以来的新低。在GDP增速持续下行的背景之下,市场担心稳增长压力的加大,特别是处于“六稳”之首的稳就业,会不会显得愈发迫切?
增长就业脱钩,不必过分担忧。但事实上,19年前10个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93万人,已经完成全年1100万人的就业目标,而城镇调查失业率也稳定在仅是在5.0-5.3%之间窄幅震荡。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增长和就业已经逐渐脱钩,每单位GDP增速的就业承载力已然大幅上升。因此,对于经济下行给就业带来的冲击,大可不必过分担忧。
1.2三产贡献过半,稳定就业主力
经济结构变化,服务业贡献过半。之所以经济增长和就业逐渐脱节,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自15年以来,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分道扬镳,19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对GDP累计同比增速的贡献率达到61%,而第二产业仅有36%,约是第三产业的五分之三。
就业占比持续提升,稳定就业中流砥柱。伴随着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的加大,其在就业人员中的占比也在持续提升,为就业的稳定同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8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46%,接近全国就业人员的一半,较17年提升了约1.4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则分别下滑0.9和0.5个百分点。
PMI就业指标背离,服务向左制造向右。近来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就业指标的背离也充分表明了服务业对于稳定就业的贡献。19年以来制造业PMI从业人员指标持续探底,前10月平均仅47.2%,较18年平均值下滑1.4个百分点,而服务业PMI从业人员指标均值仅比18年下滑约0.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正是服务业就业的相对稳定保证了全年就业目标的完成。
2.服务业大分化,新兴服务崛起
《方案》出台有着怎样的经济背景?在我们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短期背景在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地方财政急需输血;而长期背景在于,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失衡问题由来已久亟待改革。
2.1传统服务业:高峰不再,触网转型
传统服务业高峰不再。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服务业将逐渐度过增长高峰,风光不再。如美国在1950年批零业、交运仓储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33%、12%和5%,而2018年分别只有17%、5%和4.5%。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也与此类似,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批零业、交运仓储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27%、20%和5%,而2018年分别只有17%、8%和3%。
但是在传统服务行业整体走弱的进程中,其内部结构所发生的新变化值得关注,这背后主要是科技力量,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在推动,这也是未来传统服务业突破的方向。
高铁便利出行,快递应运而生。在交通运输领域,高铁逐渐代替传统列车成为人们选择铁路出行的主要方式,08年高铁客运量占铁路客运量比例只有区区0.5%,而18年这一比例已经突破了60%。而在邮递业务领域,虽然传统邮政业务面临萎缩,18年信筒信箱数量已由00年时的约24万个降至约12万个,但是快递业务却在网购浪潮的推动下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规模以上快递企业的业务量由00年的1.1亿件增长至18年的507亿件,年均增速高达40%。
网购悄然崛起,线下转至线上。在批发零售领域,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在于网络零售的兴起,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从线下转至线上。19年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9%,而15年这一比例刚刚突破10%。19年前三季度,商务部重点流通企业中网络零售的零售额增速超过15%,远远高于线下零售增速,传统百货的零售额增速仅有1.3%。
服务消费升级,外卖占领市场。在住宿餐饮领域,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消费的升级趋势也愈发明显,以星级饭店的营收占比为例,00年五星级饭店营业收入仅占星级饭店收入的20%,17年已经接近40%,而同期一星级饭店收入占比则从1.2%降至不足0.6%;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使得外卖逐渐占领和改造了传统餐饮的阵地,手机网民网上外卖软件使用率从15年底的16.8%升至19年上半年的49.3%。
2.2金融房地产:盘整为主,新旧更替
90年代以来,金融、地产占比先抑后扬。90年代以来,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但其占比都是先降后升。98-05年的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期间,行业去杠杆使得金融业占比迅速下滑,直至06年才见底回升。而在98年住房体制改革出台之后,受商品房兴起带动,房地产业占比也是由降转升。
美国长期经验:金融见顶企稳,地产下行企稳。首先来看美国的经验,在整个20世纪后半叶,美国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都整体保持上升态势,从50年的6.0%一路攀升至01年11.3%的顶峰,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业占比探底回升,过去5年稳定在10.6%左右。得益于美国高购房需求人口(25-45岁)增速在60-80年代持续上行,同期美国房地产业占比整体保持高位。此后随着高购房需求人口增长放缓,房地产业占比也随之回落,目前企稳在18.5%左右。
日本中速增长期经验:金融见顶企稳,地产窄幅震荡。再来看日本75-85年的经验,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增速换档,对我们而言,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日本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在经历了高速增长期的持续上升后,在中速增长期见顶回落,中枢稳定在10.5%左右。而同期日本房地产业占比同样经历了中枢下行,并呈现出窄幅震荡的特征,中枢则稳定在18%左右。
传统金融受限,金融创新兴起。展望未来,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稳杠杆的背景下,传统金融势必受到挑战。但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已然蓬勃兴起。第三方支付中,互联网支付规模从09年5000亿元跳升至18年的29万亿元;而同期移动支付规模更是从不足400亿元飙升至190万亿元。互联网金融中,余额宝规模从14年2.2万亿元大幅上升至17年的5.6万亿元;而12年互联网保险收入仅略高于100亿元,但得益于13-15年间的持续翻番,16年其规模已超过3700亿元。得益于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料将保持稳定。
房地产开发高峰已临近,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随着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13年步入负增长,房地产的高峰已经到来。虽然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均再创新高,但房屋竣工面积已经在16年见顶下滑,这意味着未来地产销售、新开工将逐步筑顶。值得庆幸的是,未来房地产业失速下滑的概率并不大,房地产业在服务业中占比大概率将继续盘整。一方面,得益于新型城镇化政策放开户籍、鼓励落户带来的制度红利,房地产销售、投资仍有支撑,不至于失速下滑。
房屋租赁市场崛起,地产占比有望趋稳。另一方面,房屋租赁市场正在崛起,也将为房地产业注入新的动力。在这方面,德国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新加坡为例,16年其房地产供给中,组屋占比高达75%,保证了居者有其屋并且房价合理。
诚然,16、17年的居民加杠杆购房,以及棚改货币化去库存,曾使得42个大中型城市二手房房价租金比中位数从30倍一路上升至53倍。而得益于过去两年“房住不炒”政策的落实,目前二手房房价租金比已降至47倍左右,未来有望进一步下行,这将有助于房屋租赁市场的进一步扩容。
2.3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规模激增
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在传统服务业渐显疲态的同时,新兴服务业正在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行业,其行业增加值增速一直远远超过第三产业和全口径GDP增速。19年3季度全口径GDP实际增速6%,第三产业增速7.2%,略高于全口径增速,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8%,是全口径增速的三倍、第三产业增速的2.5倍。
移动网络普及,基础设施完善。首先,信息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13年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流量只有13亿GB,而19年前10月就已接近1000亿GB。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把信息服务行业投资纳入到基础设施投资之中,而4G的推广就是我们在信息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值得称道的成就,截止19年10月,4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12亿户,早已代替3G成为移动手机用户的主流。
“互联网+”改造,焕发行业生机。其次,信息服务行业通过对其它行业的融合与改造,能够带动后者共同成长,焕发新的生机,也即是“互联网+”。除了前面提到的网购之外,比如在金融领域,网上支付的规模日益扩大,银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日均处理业务笔数由12年的仅约80万笔增长至18年的日均3300万笔,年均增长超过85%。再比如在教育和媒体领域,19年上半年在线教育和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分别达到了2.3亿人和4.3亿人,约是16年上半年水平的2倍和1.3倍。
新兴领域抢占先机,市场规模翻倍扩张。最后,在信息服务行业的新兴领域,我国注重抢占先机,因此市场规模增长也非常迅速。18年我国云计算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63亿元,较17年增长39%,超过15年市场规模的2.5倍。根据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的数据,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接近4400亿元,其预计19年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到5386亿元,较18年增长23%,约是16年产业规模的2倍。
横向比较,中国科教文卫比重偏低。对比中美日三国的服务业结构,中国专业商业服务业、教育卫生文化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其中17年美国专业商业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高达18.7%,而中国仅为9.0%。这些新兴服务业与企业生产研发、居民消费息息相关,但目前仍处于停滞期。
纵向来看,科教文卫比重长期停滞。我们看到,04-17年间,中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从4.0%升至5.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仅从2.7%微升至3.8%,文化体育娱乐业占比稳定在1.6%,而教育占比则从7.4%下滑至7.1%。
而随着工业化步入尾声,这些行业也有望迎来爆发期。从日本经验看,日本经济在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后,以政府供给为主的社区与社会服务、面向企业的商务活动服务均快速发展,占服务业的比重也都大幅上升,而面对家庭的个人服务占比则是高位盘整、相对稳定。三项合计占比从70年的22.3%持续上升至85年的29.1%。
3.新兴服务业崛起的三大动力
后工业化时代,新兴服务业崛起的动力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3.1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渐转型升级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而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金融业为例,产业结构的升级将驱动融资结构的转变。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由“重厚长大”转向“轻薄短小”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企业的核心资产从原材料、设备、厂房等“重资产”转向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轻资产”,融资来源将从银行信贷转向资本市场。
再以信息服务业为例,其发展与电子设备制造业高度相关。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也分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典型代表。事实上,04-18年间,观察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与信息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两者走势趋同。
3.2消费升级拉动生活性服务业
1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离美元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已不远。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将按照“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的路径升级,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收入水平步入较发达国家水平时,与住行相关的耐用消费占比上升将放缓甚至可能下降,而与医疗保健、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支出比重将迎来爆发期。
日本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1973年及之前的高速增长期,食品、服装占家庭消费比重逐步下降,而居住和交通通信占比上升。医疗、教育等服务消费盘整为主。但到了74-85年的中速增长期,食品服装占比继续下行,家具家电和家用器具略有下滑,交通通信整体持平,居住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则在82年以后才迎来加速发展。
这些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的升级持续进行。
一方面,实物消费从非耐用品向耐用品的转变已经发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占比从95年的半壁江山降至13年的35%,衣着消费占比也从13.6%降至10.6%,家庭设备用品服务则从8.4%降至6.7%。而同期居住和交通通信支出占比分别从7.1%和4.8%显著上升至9.7%和15.2%。
另一方面,蛰伏已久的生活性服务业近几年正迎来爆发。95-13年,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都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但在13年以来,两者占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均稳步上升,分别从13年的10.6%、6.9%上升至18年的11.2%、8.5%。而交通通信则延续了此前的上升态势。
3.3新型城镇化助推现代服务业
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条主线,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助推器。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18年中国户口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4%,与59.6%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仍大。两者之间的“裂隙”反映部分城镇常住人口并未充分受益于城镇崛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在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并在16年10月发布《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在18年提出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要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在19年提出II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宽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改变以往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传统模式,意味着与高速增长相关的铁路公路等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高峰期已经过去,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环保、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面临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并非是土地的城镇化,而是人口的城镇化,这意味着与居民衣食住行、科教文卫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也将面临广阔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