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第20个年头港股创业板为什么没变成纳斯达克?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来源:面包财经
之前,集中探讨了港股IPO新规之后上市的生物医药板块,今天借着案例聊一聊港股创业板那点事。港股创业板于1999年11月份推出,这个月之后就迈入第20个年头了。
先看一下新申请上市的港股创业板公司。
2018年11月9日,金融科技方案供应商电子交易集团()向港交所创业板递交了上市申请,这是公司年内第二次申请上市。
2018年2月,公司首次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通过,但因与独家牵头经办人的配售包销协议无法签订,2018年7月,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包销协议终止,“股份发售将不会按原定计划进行”。
电子交易集团作为一家金融科技方案供应商,主要为香港金融机构(主要包括经纪行、自营交易公司及财富管理公司)提供金融软件方案服务,推出的名为的OMS向交易所参与者提供直通式交易程序及自动化功能。
从这个简单的过程可以直观的体会到,港股创业板上市机制比较灵活。
港股创业板:从对标纳斯达克到主板跳脚石
上世纪末,互联网热潮兴起,一大波创业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让纳斯达克迅速成为科技公司的聚集地。
处于初创期的公司,营收和利润指标往往难以达到主板上市要求,这限制了科技公司在香港资本市场融资。为扶植有潜力的小型公司和创新科技公司,港股创业板于1999年11月正式推出,设立之初参照美国纳斯达克进行规划,相对于港股主板市场,港股创业板的门槛更低。
上市门槛同样也远低于A股后来推出的创业板,港股创业板只需要经营两年且不设溢利要求,不设公开招股。尽管上市门槛低,方便了一些业绩欠佳的中小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但香港创业板也暴露出诸多弊端: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较差、全配售制使得很多港股创业板公司股权过于集中、股价易暴涨暴跌以及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量萎缩等。
在香港创业板设立10年后,迎来一次变革,2008年港交所在《有关创业板的咨询总结》中,将香港创业板重新定位为跃升主板的踏脚石。创业版转主板简化申请程序推出,降低了创业板公司转主板的难度。
这对于港股创业板公司是一个相当重大的利好。香港市场以机构为主导,而很多基金在合同条款中都有规定不可以投资创业板公司,或者对创业板公司投资比例设限。虽然个人投资者和部分机构仍青睐港股创业板公司,但毕竟金额有限。
如果港股创业板公司能成功转到主板上市,壳价值会有相当程度的提升,这也为不少“壳王”留下了运作的空间,甚至形成了一个从造壳到卖壳的“标准化流程”:低成本在创业板上市——转主板——卖壳获利。
港股创业板的状况受到市场和舆论的诟病。
这种情况下,2017年12月15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刊发了检讨创业板及修订《创业板规则》的咨询总结文件,再次对创业板上市要求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创业板上市的主要财务及持股量条件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