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东华大学教授邱夷平:把微信微博当做第二课堂
邱夷平个人照片
他是大龄网民,也是“网络达人”,把微信微博人人网作为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导航学业生涯;他是海归教授,也是爱国志士,甘愿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投身祖国的纺织教育事业;他工作繁忙,却每个暑假雷打不动地带领师生不远千里奔赴国家纺织重地——新疆,为当地纺织企业把脉“疑难杂症”,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帮助开展纺织技术革新。他就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邱夷平。
万里援疆倾心实践育人
“纺织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纺织行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作为一个曾在美国学习、工作18年的“海归教授”邱夷平对于纺织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一套:“纺织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对接社会需求,实践育人才能培养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邱夷平带领纺织专家深入工厂一线调研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让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有资源优势,还能促进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是新疆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奇缺,基层干部和企业骨干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不足,阻碍着产业的发展。“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硬座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六年前,纺织学院教授邱夷平在网上的一声呐喊得到了学院师生的积极响应,搞纺织的怎么能不到新疆这个棉纺重地去看一看呢?实践育人就应该扎根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由此,东华大学第一期援疆暑期实践团便正式组建,在邱夷平教授的亲自带领下,五进边疆,以发挥纺织学科优势为特色,拉开科技援疆的新篇章。
在邱夷平的感染下,纺织学院的青年教师也加入了援疆团,东华大学的援疆团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到海归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授都“齐”了。这样“豪华”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援疆团阵容实属少见,正是这样用心的实践团队,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好评。
第四期援疆团中有一支小分队深入南疆最偏远的和田地区,为当地两家维吾尔族同胞开办的地毯和针织企业送去实实在在的技术。小分队的张弘强和李维同学两人扛着50公斤重的设备,从上海一路带到了新疆和田市塔瓦热克地毯厂,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台名为地毯穿筘选纱提示装置的机器由邱夷平、马颜雪和印霞三位老师带着学生团队自主研发,为的是解决地毯厂普遍存在的纱线人工穿筘效率低、易出错问题。地毯厂厂长乃比江看着平时最伤脑筋的生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笑得合不拢嘴,拿出葡萄、西瓜等各种水果招待援疆团队员们,他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说:“你们的这个机器太好了,解决了我的大难题,这下工人织地毯的效率至少提高一半呢!太感谢你们了!”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2014级硕士生李维说:“看着自己参与研发的机器能够为地毯厂解决实际问题,真的特别高兴!”
相比于在实验室的中“闭门造车”,援疆团为东华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门”,把高校科研项目与当地企业的技术难题有效对接,把学生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无缝结合,真正将“学以致用”落到实处。这样“接地气”的实践方式,吸引了一大批硕士生、博士生加入援疆团。在第五期援疆团中就有9名博士,吴佳骏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第五期援疆团阿克苏小分队的队长。“最近几年我国纺织业向西部以及中亚等地转移,国家又给予新疆很多政策支持。”吴佳骏说,“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去实地考察一下新疆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新疆正慢慢吸引内地的企业去新疆投资发展,这不仅带动了当地人民的就业与发展,也促进了新疆的稳定与团结。”事实上,在每期援疆团的小分队中都有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这样融合在一起备课、上课、评课的机会在学校里也比较少,但在新疆实践的日子里,各分队的队员们面对不同的受培训对象,经常在一起熬夜备课,及时调整修改PPT内容及讲座的难易程度。虽然辛苦,却让整个团队的成员充满成就感。“我们所学的知识,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看到团队的小伙伴都在成长,我也觉得很高兴。”吴佳骏说,“我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点绵薄之力,能够对新疆纺织业的发展有一点点助推作用。
邱夷平带领第六期暑期援疆团赴新疆社会实践
今年暑假,东华大学援疆暑期社会实践团六赴新疆开展实践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援疆团是个“跨界”的团,成员不仅仅来自东华大学,还有苏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等多所内地高校,甚至还有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成员,成员中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和博士生。“援疆团不仅让我见识了大美新疆,结识了一群好朋友,同时也让看到了祖国新疆地区未来棉纺织产业美好的发展前景!”作为首次参加援疆团的香港理工大学陈剑峰同学发出这样的感叹。
六载春秋,流水的援疆团成员,不变的邱夷平。六年来,东华大学纺织专业的3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援疆实践历练,海归博士、辅导员等60多名教师参与培训指导。师生们先后在当地开设培训课程近百门,培训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基层员工两千余人;编撰《新疆纺织产品升级换代路线图》,撰写《中国新疆轧花工艺现状和发展调研报告》等14篇报告和论文,开展了包括《新疆纺织品的出口情况》等7个专项课题研究;参与了《新疆棉花机械采摘与人工采摘品质差异分析与改进研究》等三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与新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从北疆的乌鲁木齐、博乐、石河子到东疆的哈密再到南疆的库尔勒、阿克苏、和田、喀什、吐鲁番、图木舒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二、三、五、六、八、十三师,我校师生援疆团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真正将纺织科技特色援疆落到实处。
“援疆团的根本目的还是育人。”谈及援疆团六年来作出的点点滴滴,邱夷平说他最看重的还是这段特殊的社会实践经历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的成长。谈及育人的成效,邱夷平自豪地晒出了成绩单,六年来,从援疆团走出来的教师中就有1名“天山学者”、2名“扬帆计划”学者、3名“浦江学者”……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青年教师蒋秋冉已经是连续三年指导援疆团,作为喝过洋墨水的海归博士,入职东华的“第一实践课”就是参加援疆团:“带着学生在纺织产业一线做调研,真切了解当地纺织产业亟待突破的难点、痛点,科研也应该接地气,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六年来,援疆团队伍中的十余名海归博士为每一次援疆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面对这支年轻的海归智囊团,新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李岩局长不禁夸赞:“在我看来,东华援疆团不仅是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更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疆的纺织行业发展迫切需要你们这些人才啊!”
援疆团里不仅海归智囊团,还有从援疆团的一名普通队员成长为当地纺织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才。她就是第二期援疆团维吾尔族指导老师古丽斯坦,作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硕士生、在读博士生,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东华人。多年的援疆团中,她已经从一名普通的援疆团成员,成长为了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的专业教师,“如今我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用另一种方式将传承邱老师的育人理念,相信日后我的学生也会继续用专业知识建设边疆。”
邱夷平在肯尼亚莫伊大学交流纺织人才教育
邱夷平参加2016中非国际纺织服装论坛
而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邱夷平育人的脚步还留在了非洲、巴基斯坦、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年8月,东华大学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合作举办、莫伊大学及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承办的2016年中非国际纺织服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在肯尼亚蒙巴萨举行,来自肯尼亚、乌干达、苏丹、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十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嘉宾与会,探讨中非在纺织服装教育及相关产业领域合作前景。论坛发起人之一、东华大学教授邱夷平深有感触:“要发展纺织服装工业,教育必须先行,人才培养必须先行”。邱夷平组织或参加了连续两届中非纺织服装科技论坛、巴基斯坦国际纺织科技论坛、土耳其纺织科技交易会,他在东华大学承担的“中非20+20”对口援建肯尼亚莫伊大学的任务中倾注心力,把纺织前沿科技带到丝路沿线国家,在各国纺织人才的培育上贡献力量。
50后教授网言潮语践行“互联网+实践育人”
说起邱夷平老师的援疆故事,很多人都纳闷这一声源自网络上的呐喊怎么能有这么多师生响应,这样的影响力堪比“网红”。还真没错,这位年过六十的大龄网民邱夷平可以说是出了名的“网络达人阿克苏新兴组织行业党工委”。在网络上的振“笔”一呼影响力就来自于这位50后教授辛勤耕耘的实践育人新阵地——网络平台。
邱夷平卡通头像
学生在哪里,育人工作就应该做到哪里。在日常的教书育人中,网络成为了邱夷平的实践育人新阵地。邱夷平四次被学生评为东华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学生眼中,邱夷平就是一个可以和90后“聊得开”、“玩得来”的50后教授。当年人人网在校园里风靡一时,邱夷平就在人人网上发表日志,与学生交流心得,他的空间访问量近12万人次,好友3500余位,不少日志被转载数百次,分享人次逾千。如今,易班、微博和微信成为学生的网络“新宠”,邱夷平又在这些新兴平台上开辟了“网络阵地”,教学科研心得、热点时事间接、为人处世道理、日常生活感悟等都在邱夷平笔下转化为网言潮语,在网络上发文章、跟帖、更新朋友圈,已成为邱老师每天必做的事之一。
邱夷平谦虚地说,其实在2009年前,他还置身“网”外。那一年,他的一门专业课《纺织材料学》在校园网上亮相,不料竟一炮打响。“原来对时下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竟有如此力量!”邱夷平从此关注网络,成为了网上的“积极分子”。“网络达人”不是一日练就的。刚开始时,邱夷平发现自己看不懂学生们的网络语言,“那时候看到‘打酱油’、‘俯卧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他虚心向“小盆友”们靠拢,渐渐地,他发现自己顺应了同学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对此,邱夷平感叹,时下,学校的育人平台很多,但被学生们认同的却不多,网络却是学生们最看重的一环,于是,这位纺织材料专家开始紧跟时代,熟悉网络用语,渐渐融入同学们的圈子。邱夷平说:“学生在网上,实践育人的平台就应该在网上,我要赢得网络话语权。”
网络上,邱夷平总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业、升学、出国等等,为他们细致分析、排忧解难。他在一篇博文《我们今天学什么专业好》中写道:“工科类专业是国民经济最需要的、直接能够做出东西卖钱的专业,现在学工科的同学们,要发挥自己的强项,而不是到别人的强项里去和人争高低,我坚信,只有发挥自己所有专长的人,才能做得比较好。”
文章立刻引起学子的共鸣,一同学评论道:“好帖,顶!老师说的这个问题正是大学生迷茫的地方,其实我们真该仔细考虑一下自己的未来而不是盲目地跟风。果断分享。”还有同学留言说:“老师一席话,有醍醐灌顶之效,还望老师百忙当中多与我们年轻人谈谈这样的话题,谢谢!”
学生的疑问每帖必回,邱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贯穿了学涯全过程,其中,援疆日志系列就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老党员,邱老师已连续六年亲自发起并带队到新疆50余家纺织企业进行调研和技术服务,切实为新疆的纺织服饰产业升级出力,最终团队获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最佳项目奖,并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从招募、组建到出征,邱院长都用网络日志全程记录,“援疆”这个词,通过网络空间,呈现出一个个形象的画面和具体的活动。援疆团的经历让我们第一次认识到在援疆的路上,原来有那么多老前辈,吃过千般苦头,闯过万重难关,大家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了意志,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
邱夷平在课堂与学生交流
除了用微博、日志引导学子,他还时常用“微言微语”温暖人心。张琳婕是纺织学院毕业生,回忆起大学生活,她这样说道,入校不久就收到了邱教授在网上给她发的生日祝福,“这是我在大学里收到的第一个生日祝福,而且是邱老师发的,这让我非常感动,一下子让我对学校充满了归属感。”每遇学生生日,邱教授都会根据网络上的提醒,及时发送祝福学生而言,这是一份被关注和重视的幸福感。”
作为长者,他会与学生们分享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博文《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做事学会失败》中,他告诉同学们“”能让自己及早知道哪条路行不通,而不会在错误的道上越走越远;“”则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他勉励大家:将你面对的每个失败和不顺看作是你必须经历的考验,这样你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一名学子给他留言:“感谢邱老师,到现在,我的人生就是各种不顺纠结彷徨失败,但是谨遵教授教导,我顿时满血复活。”邱夷平这样回复:“同感啊。我也是常常各种不顺和失利相伴,比如刚刚有一篇论文被拒,所以想和大家说说心里话。”
在他的眼中,网络不仅仅是单向地教育学生,更是一块可以辩论、争鸣的土壤。网络上你来我往的辩论,只有观点的交锋,没有身份的高低,尽管有时谁也没有说服谁,但参与辩论的学生写道:“很高兴能和邱老师讨论一番!他是我们最喜欢的网络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