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平安银行之后,招商银行近日推出私募定投服务,将认购起点下调至40万元。从1万元的定投金额,认购/认购率均为0.5%,正式打破了私募行业百万的门槛。招商银行选择的前10家私募是知名的私募,包括淡水泉、重阳、市北、朱雀、中欧瑞博等。这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
经过多年的发展,私募行业与原来相比,早已今非昔比。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注册私募基金管理人2.44万人,注册私募基金管理人8.07万人,托管基金规模达到13.69万亿元。同期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3.91万亿,私募也不逊色。因此,在未来,公开发行和私募将在资本市场上齐头并进。
平安银行今年9月设定的首次申购金额不低于100万元,每月公开申购和追加申购金额不低于5000元,为1000元的整数倍。所以平安银行的民间投资实际上是以100万元的门槛为基础的。没有100万的资金,就不可能参与平安银行推出的私募投资。客观来说,平安银行私募投资才100万元门槛,加上投资业务。
这次招商银行把私募定投的认购起点定在40万。虽然定投金额高于平安银行,但由于门槛大幅降低,实际上已经突破了私募行业100万元的门槛,是私募行业的一项创新举措。相比平安银行首家私募基金定投业务,其背后的意义显然更为恶劣。
按照规定,私募行业的投资门槛为100万元。招商银行降低私募投资门槛后,未来门槛是否会进一步降低,显然值得期待。长期以来,由于门槛高,私募行业的发展实际上受到了影响。招商银行的创新举措对私募行业的影响如何,还有待观察。
与私人投资相比,已经实行多年的公共投资门槛要低得多。公募基金定投业务不像私募行业那样有100万元的门槛,也不像平安银行、招商银行那样有不低于5000元或1万元的定投额度。公募基金的定投业务,即使每月投入100元,也是允许的。因此,公募基金的定投业务更适合财力有限但热衷理财的投资者。
相对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是近几年才纳入监管的。虽然起步较晚,但私募基金的发展极其迅速。这不仅与私募行业的特点有关,还与社会资金对财富保值增值的追求有关。而且由于私募行业往往奉行的是利润分享的运营模式,不像公募,需要不计盈亏的收回管理费。在这方面,私募行业应该更公平,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
个人认为,突破百万私募门槛,对私募行业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挑战。经过多年的发展,私募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每年都有不少私募基金经理新注册,但同时被注销的也不在少数。而且规模大、市场知名度高的私募基金屈指可数,这也凸显了私募行业的一大短板。
私募门槛的打破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门槛的降低,更多的投资者将成为合格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