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罗微|北京报道
在广州,几乎每栋楼都有便利店,有时不止一家。
有人笑说,便利店文化浓厚的广州,70%以上单身是必然的。“一日三餐”、“夜宵”、“一个人的饭”、“24小时营业”你每天光顾的——便利店,更像是最贴心的“情侣”。
近日,苏宁便利店(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店”)与丰零售就利亚华南达成股权转让协议。这笔交易完成后,利亚零售(0831)华南团队在广州经营的60多家OK便利店。香港),丰零售(以下简称“利亚华南”)的上市公司,将由苏宁百货100%控股及持牌。
消息一出,这家港式便利店瞬间触动了广州人敏感的神经,成为广州市民饭后热议的焦点。为什么广州OK便利店业务被剥离利亚零售上市系统?广州OK便利店被收购后是否会延续其在市民心中的形象?能为新东家苏宁店打开广州零售市场吗?
从辉煌到衰落,就一杯“鲜磨豆浆”的时间?
OK便利店创建于美国,丰零售分别于1985年和2000年在香港和获得特许经营权。2002年,mainland China第一家OK便利店登陆广州。2006年,根据访问量,其在mainland China的品牌认知度和市场份额与7-Eleven和Histado并列前三。
“好吃的现磨豆浆”是广州OK便利店给人的印象。
2002年,OK便利店在广州推出“好志威”系列产品,市场反响不错。其中,现磨豆浆是用户喜爱的产品之一。
接下来的挑战可能超出了利亚零售的预期。
2006年至2010年期间,广州零售市场经历了房租上涨、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社保费用上涨等问题。而零售业正面临着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其他便利店的竞争对手加快了布局,店铺数量激增。此外,像FamilyMart这样的新进入者也出现了。OK便利店面临着运营成本上升和广州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
从Leah Retail的年报中不难看出,在2010-2015年期间,OK便利店试图通过增加门店数量、推出会员计划等方式对广州市场进行战略调整以增加收入,但似乎效果并不好。
2015年,利亚零售将广州OK便利店以4800万港元的价格出售给控股股东丰氏控股(1937)有限公司。出售的原因是持续的严重亏损。根据当时的交易公告,自2002年投入运营以来,广州OK便利店2013年和2014年的综合净亏损分别约为2050万港元和2140万港元。
至此,上市公司旗下的广州OK便利店已经谢幕。
召回
昨天喝到的那一杯鲜磨豆浆,仿佛还是小时候尝到的“好知味”。卖身或早有预兆?
广州OK便利店也曾经试图在这场白热化的竞争中突围。
在广州OK便利店官网公布的加盟信息可以看到,2016年,该公司曾期望使用加盟方式增加门店布局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据其工作人员透露,此计划公布后一直搁置。
加盟计划搁置后,广州OK便利店门店数量连续3年减少。
据利亚华南年报显示,广州OK便利店由76家减少到目前的61家。相比之下,7-Eleven目前在广州地区的分店数超过500家,地铁站、大型商场内均是其布局要点,加上长期与其南北割据的全家FamilyMart在广州也有超过250家。
相对较少的门店,加上住宅区与传统商圈的门店布局模式,让广州市民与OK便利店的邂逅越来越少,多年不变的装修风格和密集陈设反而让“怀旧”变成了其新的标签。
不过,一家便利店单靠“怀旧”是很难支撑下去的,于是,这几年逛广州的OK便利店发现,货品种类变丰富了,不少网红食品也有售卖,线上订餐分为外卖和自提两种方式,只不过这和其他便利店相比,并没有明显的特色。
“港味情人”变身“居家大叔”?
在广州,便利店就像是贴心的情人,而把OK便利店比喻为“港味情人”应该相当贴切,自收购消息传出,便利店要改装成什么样引发了公众的好奇。
苏宁小店官网显示,苏宁小店其实是一个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采用“便利店App”模式,向消费者提供以快消和生鲜为代表的全品类商品、3公里范围内最快30分钟急速配送,以及家电维修、家电清洗、家政、快递代收发、二手房交易等便民社区服务。这样的苏宁小店俨然一位“居家大叔”。
被苏宁小店收购后的广州OK便利店也会改变“人设”吗?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显示,国内便利店的主要战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同时面临着高房租、高人工、高费用的压力。OK便利店在广州市场的状况就是一例。但这也说明,如果不提高店铺的坪效(指门店单位面积的可产出营业额)和实际收入,就会陷入亏损的漩涡。
再来看此次收购事件,广州OK便利店所有门店皆为直营,相当于苏宁小店一次性获取了稳定的店址资源、周边成熟社区、固定客源与顾客关系,从而大幅减少了开发门店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投入。
外界认为,广州OK便利店的现有门店布局很适合苏宁小店的整体定位。
苏宁小店采用的“便利店APP”模式将社区生鲜小店的业务纳入,住宅社区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广州OK便利店大多布局在生活社区,家电维修、清洗、家政等服务的加入,更是直击社区服务痛点,连五金杂货铺的生意都要抢。这样看来,往“居家大叔”转变,理论上能够盘活原有的便利店资源。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以顾客身份询问广州OK便利店工作人员,是否将门店改装为苏宁小店时,得到的回答是还没有收到通知。
编辑:陈栋栋
编审: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