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非典以来,红参王老吉凉茶飙升,创造了爆炸性的市场奇迹:销量从2002年的1.8亿增长到2003年的6亿,2004年突破10亿,2005年突破20亿,2006年达到35亿,2007年达到50亿,2011年达到160亿。
一、王老吉是如何窜红的?(1995年2003非典2012年)
第一个阶段(19952003):王老吉并不成功,加多宝也沦陷1995年,加多宝成立,同时推出代理品牌“王老吉”凉茶饮料。从1995年到2003年的8年间,加多宝经营的红罐王老吉并不成功,销量也只有一亿多。
第二阶段(20032012):加多宝赶上时机,王老吉的快速崛起。
为了反向销售,2003年,加多宝再次聘请广告公司拍摄广告。
第一:广告语言。根据“饮料为防上火”的品牌定位命题,红锅王老吉这次采用的广告口号是“怕上火,喝王老吉”,其独特价值在于喝红锅王老吉饮料可以防上火。
第二:投入巨额广告大力传播“怕生气,喝王老吉”。为了争取年轻人,避免老品牌过时、陈旧、过时的形象,在品牌建设中注入了时尚元素,在广告中表现为轻松、愉悦、健康的形象。
第三,注重渠道培育和终端营销。在广告宣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深化渠道,尤其是以餐饮为主的零售市场,包括火锅店和超市。据说加多宝曾经控制的渠道可以覆盖500-800万终端网点,保证了王老吉品牌下凉茶的全分销。
我在做案例的财务分析时,发现王老吉的人气也和天气有关。赶上了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也就是王老吉两次崛起的时候。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
二、凉茶大战,谁会成为第一罐?(20122014)
2012年5月,王老吉与贾多宝分离,GPHL收回王老吉品牌,自行经营。与此同时,贾多宝推出了一款完全相同的红色罐装凉茶,名为“贾多宝”。这导致了一场“红色坦克战”,堪称美国的“可乐战”。
谁会成为凉茶第一罐?
产品高度同质化。品牌重要还是营销重要? 到底王老吉会赢,还是加多宝会赢?谁会成为凉茶第一罐?我们来做一个优势对比。在品牌竞争对比方面,2012年王老吉品牌强,号称品牌价值高达1080亿;而当时加多宝新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价值也没有多少。在营销竞争方面,分家后,王老吉则刚刚起步;而加多宝则是拥有一个强大的营销网络。
品牌PK营销,到底谁会胜出?事实胜于雄辩,2013年,王老吉业绩实现150亿,加多宝实现200多亿;王老吉品牌价值缩水,加多宝品牌价值超过王老吉;加多宝无论在销量还是品牌,都做到了第一。
未来的路,当然漫长。
王老吉的成功与“重新定位”无关。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王老吉在消费者心中原有的定位是“药茶”。当成“药”服用,消费者认为只有治病时候才能饮用,这造成销量有限。从战略定位入手,将王老吉从“药茶”重新定位为“饮料”,明确红罐王老吉是一种功能饮料,改变了其类别属性,为王老吉从区域市场走向全国市场和挖掘潜在需求扫除了障碍。
请让我们还原历史:1995-2003年加多宝运作的红罐王老吉,是药茶还是饮料?答案当然是饮料了,1995年就是饮料。这个时期的红罐王老吉饮料的运作并不成功。至于,2003年之后请了专家,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为“重新定位”。重新定位什么呀?人家8年前就是凉茶饮料。
定位的矛盾:用“加多宝定位之矛”刺穿了“王老吉定位之盾”。
“定位专家”一度宣扬“王老吉从2003年一路飙升”,这是定位的神话。“定位专家”也认为2012年之后,加多宝凉茶品牌的崛起,也是定位的杰作。总之,都是定位成就了成功案例。
那么,加多宝的“新定位”是不是比“王老吉”的老牌定位更厉害?
一个加多宝花了17年运作的“王老吉”定位神话,却轻松地被加多宝新品牌的重新定位超越,这是赞美呢还是讽刺?
案例证明定位是靠不住的呢,太容易被击败了呢?还是定位太容易成功了?
我尊敬“里斯和特劳特”对“心智定位”理论的原创贡献。国内一些现象值得批评:过分邀功就是在营销界搞浮夸风,过度夸大定位理论就是大忽悠。手艺人要自谦,行业要自律。
其实,这个经典案例讲了这么一个道理:《营销为王,品牌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