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海信倍增计划 一座城市的产业赛道押注

海信倍增计划一座城市的产业赛道押注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海信倍增计划,一座城市的产业赛道押注

来源:青记

2020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海信董事长周厚健提了一个建议,智能交通领域要优化政府采购规则,重视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保障研发投入。

周厚健忧心的背后,是智能交通市场“重价格,轻技术”的采购倾向,打击、伤害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中国的智能交通将难以在世界产业技术之林拥有一席之地。

在智能交通领域,已有22年建设经验的海信是现象级的存在,在全国近150个城市都有业务布局。

尤其是在新基建浪潮下,包括智能交通在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提速,数万亿级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手握件新基建相关专利,主持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近200项的海信,无疑是这个庞大“智慧”蓝海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海信希望抓住这一次风口机遇,实现又一次跨越式发展。

6月22日,海信集团发展规划工作专题座谈会在海信集团召开,研究《青岛智慧城市与高技术产业登顶计划》发展规划。海信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

将青岛打造成全球首个“智慧新生活之城”,助力青岛智慧城市和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实现2025年全球收入突破3000亿元,在青岛地区与产业生态共同创造3600亿元贡献的目标。

主持这场座谈会的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表示,“对于青岛来说,海信不只是一家企业,海信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决定着青岛城市产业的发展方向。”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青岛支持海信倍增计划,也是一次城市产业赛道的押注。

这座城市对海信提出了更高的希望,不仅仅是推动青岛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球前列,还要通过技术链和产业链建设为青岛带来高技术产业集群。

能够做到行业巨无霸的企业大多都是ToB和ToC两条腿走路的企业。

华为、三星这样的国际巨头从ToB到ToC的爆发都曾经历了“能坐十年冷板凳”的蛰伏。

海信则是早在1998年就凭借在ToC领域的技术优势切入智能交通这个ToB市场。

在此后22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信ToB和ToC业务齐头并进,造就了今天的海信。

大部分人对海信固有的认知是在ToC领域,海信是国内家电产品线最全的企业之一,形成了由海信、科龙、容声、东芝电视、等组成的品牌矩阵,其中电视连续16年中国第一,全球出货量第四。

但在不为外界熟知的ToB领域,海信也在多个行业提前布局,耕耘数年,通过技术壁垒占据了国内第一梯队位置。

连续多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国内唯一落户于企业的智能交通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全国仅三家)。

在商用空调、商用显示、医学影像、商用冷链设备等商用产品上,海信近年来也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很多人并不知道,国内商用空调市场排名第一的企业就是海信。

从6月22日海信集团这场发展规划座谈会的主题《青岛智慧城市与高技术产业登顶计划》来看,明显也是偏重于ToB领域。

从2018年开始,随着消费互联网的饱和,资本和产业风向开始从ToC到ToB转向。

这一年9月30日,20岁的腾讯宣布架构调整,马化腾喊出了全面转型产业互联网的口号。

尤其是今年疫情之后,新基建承担起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的重任,成为各地布局投资未来的重头戏。

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表示,海信在新基建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直接涉及新基建七大领域的五个(城轨、大数据、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

海信在新基建长达数年的积累终于迎来了最好的爆发窗口。

不同于ToC行业,ToB行业技术壁垒较高,增长周期较长,前期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沉淀。

这意味着,ToB行业建立的技术优势一旦获得认可,很快也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对于2019年营业收入亿元的海信来说,要想实现2025年3000亿元的目标,显然需要在ToB行业做更多文章。

这也是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两会忧心智慧交通领域问题的原因所在。

海信对智慧城市市场的厚望,另一方面也源自自身十足的底气。

截至目前,海信拥有新基建相关专利件,并且主要分布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上;主持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182项;主持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近200项,并通过分布在青岛、美国、欧洲和日本的18个研发中心和近万人的研发队伍,建立了全球协同的研发体系。

“技术底盘越大,越难被颠覆。”技术上的自信让海信集团副总裁陈维强坚信,海信智能交通的底盘足够沉,互联网公司想要撬动有一定难度。只要围绕着技术创新来做,就会做到最好。

时任海信网络科技总经理的刘雪莉甚至对阿里腾讯的冲击不以为然。“我们做的都是客户端的应用落地,阿里名气比较大,资金优势很大,但是阿里真的可以做好应用端的项目吗?我是打问号的”。

正是凭借这种技术自信,海信在智慧交通、精准医疗和光通信等B2B产业不断突破,也敢于提出2025年全球收入突破3000亿元的目标。

而且这一目标也已经拆解到不同的技术细节中。

通过推动“一芯两硬”的制造板块向高端跨越,海信2025年“一芯两硬”要实现收入2127亿元,其中芯片产业实现163亿元的目标。

在软件层面,海信将依托“一云脑三平台”的智慧新生活解决方案全面发力,预计2025年实现产值1015亿元。

形成产业生态和构建产业集群,是青岛对海信的更高期望,也是海信规划中的布局,而这也契合青岛打造新兴产业高山与群峰的发展思路。

可以预见的是,海信在带动青岛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海信自身的平台和技术优势可以培育孵化出更多独角兽。

在模式创新式微、硬科技创新崛起的风口之下,海信在技术领域的积累、资源调配和订单支持等等,都使得海信可以成为硬科技创新成长的孵化平台。

如今来看,智能交通、光通信、激光电视……这些在海信内部经历了10年培育孵化的产业都已经成为了各自行业的领军者。

二是海信要成为青岛“双招双引”的平台,为青岛带来更多新经济企业和领军人才。

青岛市长孟凡利在座谈会上表示,海信要成为青岛双招双引的重要平台,做招商引资的信息源、吸铁石,做产业链的“链长”,做产业集群的“群主”。

懂技术的海信在引进技术企业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同时,青岛通过全面开放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带来的订单也可以为相关技术企业进入青岛打下基础。

海信首要着眼的就是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建设“一基地两中心”,打造智慧创新生态新高度。

根据规划,海信要在青岛火车北站附近,全力打造海信慧湾新基建产业创新基地,构建一个人才和产业资源洼地,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介绍,该基地面积达1200亩,建筑规模达到150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150亿元,预计5-7年建成,建成后引进企业500家,投产后产值达到300亿元,可以吸引人才1万人。

同时,聚焦超高清视频和智慧云脑两大领域,海信要打造两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各自实现生态企业产值超过200亿和300亿。

4

这几年,政府和企业之间良性互动频繁,尤其是很多地方政府通过带头开放公共基础设施的应用场景来达到培育新经济的目的。

一度,场景一词被赋予各种涵义后成为显学。

这跟新兴产业属性有关,像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喂养和培育,地方政府就成了最好的天使投资人。

但没有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是地域性企业。

新技术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经过培育和喂养后,能否走向更大市场,在充分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

2016年,阿里与杭州市合作发布首个城市大脑,打造城市智能中枢,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率。

2015年至2019年,阿里共中标68个项目,其中26个在杭州。

但杭州之外,阿里巴巴在北京通州、雄安新区等全国多地都在复制推广这一做法。

在深圳,深圳机场与华为合作,实现了从值机、安检到登机,“一张脸走遍机场”;1分钟完成千余架次航班机位智能分配;行李定位追踪等服务。这一技术也已经推广到多个机场。

在北京大兴机场首飞中,东航就用上华为人脸识别黑科技从进站到登机只要20分钟。

在青岛,海尔海信都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成为家电领域的国际巨头。

去年以来,青岛“五朵金花”纷纷提出超常规发展规划,除了海信5年3000亿倍增计划,海尔提出《四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海尔》发展规划,青啤集团实施“三年倍增发展计划”,双星集团实施“千亿规模企业发展计划”等。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中国正在构建新的内需体系,中国的产业布局将迎来新一轮变革和洗牌。

新的历史机遇下,包括青岛“五朵金花”在内的企业在获得青岛支持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竞争中成长为头部企业。

反过来,在新经济领域越来越多本土巨头的崛起,也将引领青岛城市能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