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练习题(集锦十套)

高考对所有寒窗苦读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检验,这是一个公平的门槛,最公平的检验方法了。当然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下面我们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安徽高考的真题给大家,有需要的可以看看。

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练习题(集锦十套)

2021安徽高考语文真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材料二:

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90多万人口和近90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

(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 立足山区实际 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材料三:

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

(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B.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C.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D.从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65000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交通极其不便、产业发展路径缺失、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这些曾经是制约临朐县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B.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力解决地块零散的问题,后者着重改变村容村貌。

C.“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这是临朐县山区地形和耕地的特点,安义县江下村“斗笠田”的地形地貌也呈现出这种特点。

D.村干部主动作为,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利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推动江下村农民持续增收、稳步脱贫的有效举措。

6.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8.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

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道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阙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 《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 ”。

(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 , ”。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花草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_______,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_______。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_______。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维系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有助于得到显著提高,( )。“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_______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不但社会交往如此,而且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除了社会交往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B.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C.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大大增强了互动性,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D.空间和时间由于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有助于社会交往效率显著提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甜度 ① ,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 ② 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則基本没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 ③ 。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呢?实际上,这些人群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哪些不大甜但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百香果。最好选择含糖量较少的水果,如草莓等。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制,建议平均一天不超过200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不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 C 2. A 3. D

(二)

4. B 5. D

6.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②立足本地实际,合理使用土地资源;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

(三)

7. C(

8.①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胸中郁闷之情;②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已渡过难关; ③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

9.①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②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③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10. C 11. B 12. D

13.

(1)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2)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

(二)

14. D

15.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三)

16. (1)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

17. A 18. A 19. B

(二)

20.示例:

①除了和含糖量高低有关

②果糖的甜度最高

③因为有机酸含量较多

21.示例:

①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

②因为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

③所以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

④含糖量少的水果也要限制食用。

四、写作

22.略。

2022年安徽高考语文真题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

(适用地区: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千头万绪由何处者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惶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眼光,举一纲而收扰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1.【解析】选B.文章里没有说“西方语言……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而是说“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2.【解析】选D.A项,“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分析有误,文中只说“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与“定点透视”不同,并没有说谁优于谁。B.项,“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是为了论证流动视角可以产生“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并非论证“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C项,文中举《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视角的流动及其产生的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3.【解析】选C.文中并没有比较长篇作品和短篇笔记小说谁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雪晶形态图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4.【解析】选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5.【解析】选D. 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选项偷换为“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B项绝对化和强加因果。“只是”表述绝对。开普勒“研究没有向前推进”的原因分析不当。C项曲解文意。开普勒只是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并没有说与水汽无关。原文说开普勒认为“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而不是“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6.第一问: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为雪花的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方向,推动关于雪花结构及其成因的研究进程;开普勒的发现和探索精神激励着科学家投身科学研究。

第二问:善于观察,积极思考事物形成的原理;大胆假设,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7.【解析】选C.“‘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表述有误,“我”与弟弟的亲密感情并未中断。

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8.参考答案:①由于十年间只有一段短暂的相处,加之“我”的漂流不定,分离与流转是我对弟弟的思念“恍恍惚惚”;②国家动荡,弟弟的思想在不断改变,我对亲人和国家的现状充满担忧而“恍恍惚惚”;③弟弟要做一个战士,到前线抗日,“我”因对弟弟前途命运的极度关切而“恍恍惚惚”。

9.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9.参考答案;①在上海时,弟弟和周围年轻人群体是因外敌入侵被迫离家,表现了年轻人们遭遇苦难的苦闷以及不屈服于苦难的向上精神;②在山西时,写和弟弟一样一群年轻的孩子们因为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而精神昂扬,充满希望;③前后对比写出了弟弟以及和弟弟一样的年轻人在国难家难当头之时,他们身上发生的可贵的变化,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10.【解析】D译文: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对旧人新人一视同仁,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老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周武王说:“胸怀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尊重贤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恩德。

11.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11.【解析】选A.第一个“食”,动词使动,“使(给)……吃”,第二个“食”,动词一般用法,“啃食,吃”的意思。B项,放,都是“放逐,流放”的意思。C项,第一个“靡”是“不”的意思,第二个“靡”是“倒下”的意思。D项,第一个“悲”是为动用法,“为……悲伤”,第二个“悲”是“伤悲”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将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12.【解析】D “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理解有误,应该是使百姓安身立命,才是被后世称道的国君的意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13(1)译文: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并问他道:“将怎么对待殷商的官员和民众呢?”

解析:“克”:战胜;“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士众”:官员和民众。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13(2)译文:现在我请求对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鳏夫寡妇,分别不同的等级供给他们的生活用度。

解析:“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定语后置句;“论”:通“伦”,等级;“供秩”:供给生活用度。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成长,唯恐他不能长大。

魏武侯乘船顺西河而下,行到中流,回头对吴起说:“真美啊,河山这样的险固!这是魏国的宝贝。”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不修道德仁义,因而大禹消灭了他们。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在南边,羊肠坂在北面,执政不讲仁爱,因而商汤就放逐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如果您不修德政,那么船上的这些人都会变成您敌国的人。”魏武侯说:“讲得好!”

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并问他道:“将怎么对待殷商的官员和民众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就兼及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就连他房外的篱笆也厌恶。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有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姜太公退出,邵公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他,无罪的就让他活命,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旦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对旧人新人一视同仁,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老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周武王说:“胸怀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尊重贤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恩德。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带饥色。齐景公为此悲伤,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府供养他。”晏婴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贤人而哀怜无才德的人,这是守国的根本。现在您哀怜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齐景公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婴说:“圣明的帝王见到贤人而喜欢贤人,见到无才德的人就哀怜他们。现在我请求对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鳏夫寡妇,分别不同的等级供给他们的生活用度。”齐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国家供养,鳏夫寡妇都有了家室。

晋平公在春季修筑亭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的圣王注重德政并务必施行,宽缓刑罚并急于民时。现在春季修筑亭台,这是侵占农时。难道这是使百姓安身立命,被后世称道的国君吗?”晋平公说:“好。”于是就停止了修筑亭台的劳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4.【解析】选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理解错误,根据“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诗人说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不需在乎认识的早或晚.。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参考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直抒胸臆。“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情感。②本诗作者点明自己与朋友都有贫困潦倒的生活经历,又有着共同的情怀理想。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情。颈联的“浦楼”两句和尾联的“去去”两句,一实一虚,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李商隐《锦瑟》“ , ”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

(3)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 , ”两句,以花落归根为喻,抒发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

16.答案:(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爻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8题。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 ① 。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 ② 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大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 ③ 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7.①顺理成章 ②难以言喻 ③迫不及待

1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18.参考答案:①第1处三句话,是表现个体“我”在照相时对自我各方面形象的急切关注,只在首句标出主语“我”,下两句连贯紧承,表现了“我”的急切,语势贯通,情感充沛,酣畅淋漓;②第2处三句话,是陈述周边别人给“我”的提示,七嘴八舌;③每个人都对“我”提示,也就得每句话都用“你”,突出了周边人们对个体“我”的热情关心,所以连用三个“你”,不但不繁琐,反而使表达更自然顺畅,更好体现了照相时大家互相提示,互相帮衬的热闹亲切的氛围。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①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 ② ,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视网膜动脉阻塞时, ③ ,对视功能危害越大。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

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①视网膜动脉阻塞有3种;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

20.“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4分)

20.参考答案:含义:“打笔仗”一词由“打仗”化用而来,打仗指进行战争、进行战斗等,一般情况下,需要用到战争武器,如刀枪棍棒等,当然也可赤手空拳;而“打笔仗”引入文学中,是指文人之间对话题、宗旨、派别、尊崇主义等讨论、口诛笔伐时用笔在文章作品中进行切磋的。

缘由:双方通过运用文字来进行辩论,文章语言激烈程度与“打仗”相仿,为了驳倒对手,经常你来我往,交锋不断,来来回回很多回合,也与两军对垒互有攻守相似,所以人们习惯把人们用写文章来互相辩驳称为“打笔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参考答案: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接受治疗,才有可能保住视力。

2023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 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 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 1930 年 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 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 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 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 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 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 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 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 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 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 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 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 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 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 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 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 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 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 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 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 —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 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 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 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 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 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 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 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 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 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 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 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 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 么要来问我们呢? ”——这问题问得对的, 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 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 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 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 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 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 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 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 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 “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 方的尊重和友谊, 因而乐于帮助你。(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 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 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 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 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4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社 戏 (节选) 沈从文

萝 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 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 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 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 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 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 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 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 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 凡事依照往年成例, 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 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 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

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 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 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 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 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 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 因此更见得 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 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 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 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 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 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 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惯去, 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 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 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 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 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 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 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 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

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 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 卜 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 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 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 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 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 因逼近薄 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 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 ……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 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 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萝 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 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 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 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 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 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 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 分)

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 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 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 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 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靖曰 [注]:“前代战斗,多是

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

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 ”靖曰:“臣观 《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

不果。 ”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 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 者? ”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

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 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 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 分)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 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 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 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 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 [注] ,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 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 简要分析。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 中,其后用兵作战,“ , ”,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 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

(3) 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 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 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 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 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 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 ① , 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 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 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 ②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 果有什么不同? (5 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 II (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 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 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 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 60 分钟 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 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 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⑦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⑧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 因此 B.由于 才能 C.因为 所以 D.因为 而且

2.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⑦段论述的“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2分)

4.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4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造物质环境和营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由于文化缺失导致城市的雷同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C.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说明城市建设缺乏城市传统。

D.家园城市是在不断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终极目标。

6.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来源:学科网Z__K]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

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

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

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

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

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荀子《劝学》)

(2)痴儿了却公家事,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3)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__________?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5)欲投人处宿,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6)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7)烟销日出不见人,__________。(柳宗元《渔翁》)

(8)__________?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秋冬则劝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3)市令曰:“三月顷。” (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政缓禁止 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 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20.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的性格特征。(2分)

21.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稼说送张琥 苏轼

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2分)

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分)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二 写作 70分

27.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 阅读 80分

(一)(18分)

1、(2分)D

2、(2分)发展的历史

3、(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 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

4、(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每个要点个1分)

5、(3分)B

6、(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

(二)(20分)

7、(2分)突出鹭鸶的美

8、(3分)“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9、(3分)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10、(2分)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11、(6分)DF

12、(4分)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第3要点1分。)

(三)(6分)

13、(1)用心一也(2)快阁东西倚晚晴(3)休说鲈鱼堪脍(4)五月渔郎相忆否(5)隔水问樵夫(6)夹岸数百步(7)欸乃一声山水绿(8)此身合是诗人未

(四)(8分)

14、(1分)古体

15、(3分)A

16、(4分)“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五)(16分)

17、(4分)(1)鼓励 (2)以……为乐 (3)左右(指时间) (4)听从什么

18、(2分)B

19、(5分)(1)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3分,进、以、“于楚庄王”倒装各1分。)(2)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2分,居、句意各1分)

20、(2分)自信

21、(3分)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

(六)(12分)

22、(2分)更休

23、(2分)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

24、(2分)C

25、(3分)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

16、(3分)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二 写作 70分

27、(70分)略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有些认知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热、温”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的测试。研究者告诉学生,这种耳机已经在走路、跳舞、听课等情况下进行了测试,现在要测试的是在水平移动头部(即摇头)和垂直移动头部(即点头)时耳机声音的质量。学生被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头部水平移动组、垂直移动组和对照组。在随后的测试中,学生先听到一段音乐,然后是广告商推荐这款耳机的一段话。水平移动组一边听一边摇头,垂直移动组一边听一边点头,对组不需要移动头部。最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给这款耳机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广商的观点。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给这款耳机的打分,还是对广告商观点的认可度,头部垂直移动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两组;而头部水平移动组在这两项的分值上,远远低于其他两组。这说点头的身体运动增强了积极的态度,而摇头的身体运动强化了消极的态度。

(取材于叶浩生的文章)

材料三:

基于离身认知的教育观认为身体仅仅是一个“容器”,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教育仅仅是心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心智过程同身体无关。这种身体“缺席”的教育观使教学变成了传输知识的机械运动,学习变成了简单的知识输入和存储过程,只启动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就像一个接收信息的机器,只需通过记忆与练习将知识纳入自身记忆系统即可。知识的体验环节被忽略,甚至完全缺失。

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离身的教育观受到了质疑。具身认知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身体的体验性,“体验”应是知识获取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身体是处于环境中的身体,接受环境信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体验,因此认知离不开身体所处的环境。

具身认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全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通过看、听、闻、触、做等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参与,引发主体体验式的学习,增强知识接受、获得的中介环节——感受、感悟。传统的视听课堂转变为注重操作性的体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身体充分调动起来,这在教授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尤为重要。例如,英语介词很抽象,教师可以用实物演示介词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在体验的基础上自我生成对介词的理解。体验式学习离不开情境,情境不限于真实的现场环境,也可以是人为设置的再现情境。比如,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可实地游览;参观博物馆时可通过VR设备穿越时空,触摸秦砖汉瓦,体验古人的生活。

(取材于殷明、刘电芝等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符号加工模式把人的认知比作计算机的程序。

B. 联结主义模式不把认知的本质看作是计算。

C. 具身认知在认知心理学中一直居主流地位。

D. 根据具身认知,蝙蝠对世界的感知与人一样。

2. 材料一第二段末尾引用了古诗句,下列对引用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证明不同的人对相同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体验。

B. 证明离身认知观把人的身体看成计算机的硬件。

C. 证明认知过程中人不只是像机器一样接收刺激信号。

D. 证明离身认知观的观点有难以解释的现实情况。

3. 下列观点来自材料一,其中能被材料二的实验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

A. 身体的生理结构会影响人的认知。

B. 身体的活动方式会影响人的认知。

C. 有些概念源自身体与世界的互动。

D. 人类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过程。

4. 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具身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一项是( )

A. 学习成语“手舞足蹈”时,手和脚都舞动起来。

B. 上生物课时,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和植物园研学。

C. 朗诵李白《静夜思》时,随之做抬头低头动作。

D. 上音乐课时,要求学生把手横放在课桌上端坐。

5. 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模式观点学习理念
离身认知
具身认知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究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地广境数千里 广:宽广

B. 遂从嗜欲 从;放纵

C. 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操切:胁迫

D. 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黩:贪求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不属之豪绅 行一切之变

B. 是以天下奢侈 相沿以为常事矣

C. 则择便巧史书……者 则争尽力为善

D. 数十年于此矣 今日之变,有甚于此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刑措亡异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 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 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 国维不张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 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 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 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10. 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二)(共10分)

11.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2.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 “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 “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 “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3. 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 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 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 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4.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宋代爱国名将宗泽因朝廷掣肘,没有机会北渡黄河与金兵作战。相传他在临终之际慨叹壮志未酬,仍在吟咏杜甫《蜀相》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绍兴很多桥的命名都有典故。“题扇桥”相传是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的地方,“杏卖桥”则得名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可以达到高度审美化的境界。《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便是生动的例子。

(4)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弊在赂秦”,进而阐释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黄姚酿

不错,又是古镇。

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制的赝品、复述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通常,榕树的气根向下垂挂,服从着地心引力和生长规律;而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干依然参天,尤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过孵化中的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蛋膜。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送着养分和力量。

为什么命名为“黄姚”?史料并无确凿记载。说法数种,基本认同与黄、姚的姓氏相关。光阴流转,古镇早就不是两个户族,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修建祠堂。宗祠也如同心脏,溯流而上血缘意义的心脏,由此,宗族后代得以生生不息。即使这里地处偏远,甚至曾是荒川野岭,但踏山渡水的祖辈们终于在此停下脚步……从此,灶火不熄。

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座,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些瓦片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既坚硬又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上,朦胧中,就像锦鲤般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其实,整个黄姚古镇就如一条千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铺似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菇、牛肉等调成各和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丝、小河鱼等。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葡萄酒,还有不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黄姚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用于祛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这里有艾糍粑、糯米粽、葛根酥。有炖肉的农家菜干、润肺的罗汉果、熬汤的鸡骨草和五指毛桃。菜肴也有特点,有两道我记忆深刻——豆腐酿和南瓜花酿,主材和汤汁都味美。

这里的生活,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所以我说,黄姚不是仅仅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这座小镇有着古典的诗意——但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刚才坐在台阶上掐豆角的汉子,除尽荚丝,端着菜盆回屋,只剩提环在有着纵裂纹的木门上微微晃动;当街剥笋的妇人,闲闲地聊着天,手底下像从冷紫色的鞘里剥出一把把新剑;前来写生的素描少年,勾勒线稿,没有忘记那些勾勒石缝的苔痕。没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喋喋不休的噪声,即使商家推荐食物,也是平静地递过来邀你品尝。夜色之中的黄姚,更是宁静。千百年来,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

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

我想起那些工匠,想到他们手里传承的技艺。比如,雕。黄姚有砖雕、木雕、根雕、石雕、竹雕等,在一块看似平凡的器物上,他们愿意为美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在砖上粗糙,眼在石上昏花,整个的生命都在削刻凿砍上一一而雕,是动作里最为克制和温柔的,由此使花鸟诞生,并且花瓣永不败谢,翅膀永不降落。雕是对砖石的温柔,绣是对织物的温柔,都是对美的怜惜;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魔法。

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就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闻名,但这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手段,把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混沌;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 同质化:性质或品质趋于相同

B. 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 虬结:蜷曲缠绕

C. 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 率性:真诚

D. 而毫无浊气和混沌 混沌:不纯净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黄姚古镇的与众不同。

B. 第六段从“覆瓦如鳞”巧妙地引出一系列与“鱼”相关的比喻。

C. 作者对黄姚古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笔触细腻,富于表现力。

D. 作者希望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并陈列展示了当地的特产。

18. 文章第四段写古镇的榕树,请指出该段包含哪些比喻,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用意。

19. “酿”字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黄姚酿”包含了哪几层涵义。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

①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升级,北京开始全面推进“无界公园”建设。②目前,已有近百个公园拆除了围墙、护栏,实现开放管理。③围栏拆除后,园内风光同城市街道景观融为一体。④无界公园让城市在高楼林立的同时,拥有了更多自然的光影,让节奏匆促的城市拥有了更多休闲的空间。⑤通过充分沟通与合理设计,无界公园的治理模式由公园单方管理变为志愿者、热心市民等多方维护,无界公园可望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样本。⑥当然,公园开放还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公园开放要慎重,历史名园以及需要保护文物的公园还应保留围墙等设置。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句首“城市”之前可以添加“随着”。

B. ③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互换位置,衔接更恰当。

C. ⑤句中的“可望”可以换为“有望”。

D. ⑥句中的成语“因地制宜”使用恰当。

(2)不改变原意,对④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④句的后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下面。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班级准备创建自己的公众号,但对是否需要创建,同学们意见不一。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22. 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23. 请以“心跳得那么快”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题目自拟。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作文1:

“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

请以“续航”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5. 作文2:

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B 3. B 4. D

5. ①符号加工模式;②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认知是程序,认知的本质是计算;③知识经验的获得离不开身体体验和所处环境;④知识输入、存储;⑤主动体验式学习。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一)

【6~10题答案】

【答案】6. A 7. C 8. B 9. C

10. 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众多。

(二)(共10分)

【11题答案】

【答案】(1)杨伯峻认为:称:读chēng,称述、称道。

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适合、符合

(2)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3)示例:赞同杨伯峻的观点:

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2~14题答案】

【答案】12. D 13. B

14. 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15题答案】

【答案】 ①.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②.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 小楼一夜听春雨 ④. 深巷明朝卖杏花 ⑤. 风乎舞雩 ⑥. 咏而归 ⑦. 奉之弥繁 ⑧. 侵之愈急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6~19题答案】

【答案】16. C 17. D

18. ①用孵化的蛋卵作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心脏、血管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启发我们思考,让黄姚生命繁盛的“心脏”和“血管”究竟是什么;

②把巨榕的沉重、繁密而交错的气根比作粗大血管,生动地揭示出巨榕生长茂盛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是黄姚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为黄姚古镇输送养料,让黄姚古镇焕发生机;

③将黄姚入口处巨大而古老的榕树比作黄姚的心脏,生动地写出黄姚历史文化悠久让黄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19. ①浅层含义:指黄姚酿制的各种果脯和酒等,表明黄姚物产丰富、独特;

②深层含义:指黄姚人利用土地的恩赐,运用智慧和耐心,酿制出美好的生活;

③深层含义:指黄姚没有被商业气息污染,保留了最干净、清洁的环境,最自然、原始、真实的生活状态,是岁月和黄姚人共同酿制的最饱满的果实。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题答案】

【答案】(1)B (2)让高楼林立的城市拥有了更多自然的光影。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题答案】

【答案】示例:

我认为班级需要创建自己的公众号。首先,公众号可以作为班级内部交流和信息发布的平台,方便大家获取班级通知、活动安排等信息。其次,公众号能促进同学间的互动与联系,增进班级凝聚力。再次,公众号可以展示班级特色和成果,成为青春最特别的记忆。总之,公众号能提升班级组织效率,对促进班级交流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2题答案】

【答案】示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在《梅花》诗里硬是把梅花写得峭拔挺立、风骨凛然。僻处“墙角”,远离尘嚣和追捧;“凌寒”傲雪,俨然无畏的斗士;“独自”花开,独自凋谢,宁可轻轻地来,悄悄地去。我读此诗,如见梅花,顿觉清香满纸。那墙角的梅分明是傲岸不屈的人,清音成绝响,王荆公伟甚!

高考语文重点知识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1:

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2:

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3:

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

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

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4:

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驻扎,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无不bù之(给…食物吃)老臣病足(患病)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填然鼓之(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高中语文的重点知识点5:

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必庙礼之(在庙堂上)朝服衣冠(在早上)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下,向下。均作状语。)

本文由用户 shaojun 上传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lps.cn/doc/w1355.html

(0)
shaojunshaoju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