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2篇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培训是一个让人感触颇深的过程。参加这样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学会了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通过培训课程,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努力改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能力,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个体。心理健康是一项持久的工程,而我将始终坚定地走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愿我们都能在心理健康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明智。下面将为你分享一些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2篇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

20xx年xx月22、23日两天,在淮北实验中学举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方法创新”培训班。作为班主任的我和来自全省各地的300多名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学习。专家们的报告,内容精彩生动,个案典型且具有普遍性,时常迎来阵阵掌声。可掌声之余,更多引发的是大家对自身常规教育与管理的感慨和共鸣。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以人为本,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人本主义疗法与积极心理辅导应用”的主题报告,结合了自己多年心理健康咨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通过典型案例分别从“教育有效的必要条件——真诚、通情、尊重”“表扬为主——塑造学生良好行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滥用惩罚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也是教师职业枯竭的表现。例如“两个看书睡觉的学生”,一个是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另一个是成绩差、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两人看书时都同时睡着了。试问,我们班主任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状况?莫让偏见蒙住眼睛。可现实中,我们很多班主任老师却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但你可知,你的一个小小举动或一句很平淡的话语却会影响或制约着孩子的一生。

职业倦怠,在每一行从业人员身上都会或多或少有所体现。随着社会巨变、市场竞争、生活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偶尔会出现“这山望那山高”的现象,心理产生犹豫和波动,但又担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或“前怕狼后怕虎”的选择冲突,从而导致了教师心理的倦怠。我个人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就应该在教育岗位上“好好过日子”。“克服职业倦怠,提高幸福指数——教师压力与情绪管理”郑教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启发教师重新审视教育以及教师这一职业为出发点。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宣泄、转移、幽默、放松、脱敏、满灌、暗示、升华、代偿、希望、自我安慰、助人等12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思想冲突或思想悲观状况下,我们教师更应该理智,力求做到“三思”:一思是否有理,二思发怒后果,三思替代办法。“万事万物,皆有阴阳。”我们只有首先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善待别人。

人的成长是不可预测的,而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优秀、让人幸福,为受教育者指明一个方向。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用文化来“化”人,使人文化,不要用条条框框来约束人。一个不能教育、管理、发展自我的人,即是一个不能教育、管理、发展别人的人。一线的全国十佳班主任、特级教师郑立平老师以“七个问题、五点感悟”诠释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郑老师认为教育有两个任务,即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成长道路以及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扬、发挥人的真、善、美。报告中,他以七个问题即“你如何理解教育?”、“你如何认识工作?”、“你怎么看待学生?”、“你如何对待选择?”、“你如何证明自己?”、“你怎样理解人生?”、“你如何拥抱未来?”,引发所有教师的深思。尔后,结合案例谈及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传达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他认为,导致班主任工作“五无”(即无情、无趣、无闲、无序、无效)的重要原因是被动等待、反应过度、主次不分、无视规律、急功近利。他以自己的人生实际感悟,引导了班主任老师去重新认识教育、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帮助老师们树立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

新课程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倡“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等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学生在所有教育活动中体会和掌握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国家关工委特聘专家、湖南省优秀班主任郑学志老师关于“自主教育管理的机制建设”的报告围绕了“七个机制”和“八自教育”两方面展开。其中,“七个机制”包括:全员参与机制——全员参与才能确保管理无死角;竞争机制——让学生身不由己地为你奔忙;奖励机制——恰当的奖励让学生喜不自禁;协调机制——良好的协调机制是班级自主的润滑剂;干部机制——把每一个人都变成独当一面的领导;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个阳光、透明、高效的监督机制;自纠机制——让班主任彻底放手的关键武器。“八自教育”包括生活自理、行为自律、责任自知(基础)、学习自主、道德自省、精神自强、意志自制、人格自立——终极目标。郑老师提出,班主任带班有四种境界——权利管理境界、情感管理境界、制度管理境界、文化管理境界,认为这四种管理的境界逐次提升并以四种境界结合为最佳。

两天来,三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分别以育人、塑人为宗旨,通过一个个经典的案例,向所有参训的老师诠释了师生心理辅导及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方法,让与会老师们深受启发,感慨颇多。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通过此次培训,更感班主任工作艰巨。班级管理无小事——让我从点滴做起,从常规做起,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切实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今天我们在线上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受益匪浅。

上午先听了陈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实践》讲座,下午是徐老师讲授的《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

这是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我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学习充实相关知识,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2

怀着一份求知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xx年“浙江省教师心理健康c证”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们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通过这次的听课、学习、团体活动,真正让自己大开了眼界,受益匪浅。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以前,一直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错的事情都是道德上的`错误,因此一直教育学生不可以这样或那样,觉得学生来学校学习,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和其他学生和睦相处等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而学生不做作业,打架,厌学等都是不应该的,就是学生的错,老师应该批评,教育他们做好。但通过心理辅导后,再来分析这些问题学生,有些是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等。说说很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完全接纳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困难。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时,我们首先要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改变一下心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别人,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1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通过心理辅导培训,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理辅导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同样的重要。心理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成长的学生和教师,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3

20xx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贵阳市组织的“十一五”第三批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刘衍丽教授主讲的《教师心理的健康教育》让我收获很大。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来也一再强调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地、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达到良好的状态。”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是经过了此次学习,我真正感觉到了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根据观察和了解,由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绝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心理呈现出一个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但也经常发现一些体育教师心理状态并不平衡,易恕、缺少自信心、无责任感等,这些现象的积累结果,就是心理疾病。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为了使体育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除了社会努力之外,体育教师自己首先应该保持乐观的心境,所谓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况,往往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品行和情绪。一般来说,工作的成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等都会对心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体育教师长期从事着艰苦的劳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们的社会作用与其地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严重地挫伤了一些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卑心理较重。其次是自我调控激情,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因而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也相对较多。象学生受到不公平的批评或讽刺、或学生在家庭、社会上受到挫折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攻击性因子,在教学中很有可能向体育教师或同伴发泄,这就增加了师生冲突对立的机会。消极的、破坏性的激情使体育教师处于生理高度应激的状态,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紊乱,导致一系列心理因素产生的疾病。所以,体育教师要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激怒,逐步形成有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机制。再次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要有知心朋友,时常和他们聊天,利用好你的假期时常出外旅行等等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体育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4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20__年3月30日,经过襄阳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管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后,我深有感触,下面谈谈几点心得:

一、提高思想认识。

近年来,中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致力学科渗透。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道德与法治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深化家庭教育。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上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5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人心理健康,我参加了一次东莞心理健康培训,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东莞心理健康培训中,我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压力过大等。通过和其他参与者的讨论,我逐渐了解了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去处理。

第三段:学习有效的求助方式。

在培训中,我学习了如何寻求合适的求助渠道。我以前总是认为自己可以独立解决问题,但是在培训中我意识到有些问题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对我表达感受,帮助我解决内心的矛盾。

第四段:调节情绪的积极手段。

在培训中,我也学习了许多调节情绪的积极手段。例如,与朋友聊天、听音乐或者参与体育活动等。这些方法使我明白了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让自己放松和放下压力。

第五段:最终总结。

通过这次东莞心理健康培训,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如何加强自己的心理健康。在这个当下,我们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也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内心,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积极方法,让自己的心理健康更棒。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为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心理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6

5月18、19两天,我有幸参加了长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培训,让我对心理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每位教师的讲座,教师之间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以及对于未来的一些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们的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现在社会高速发展,由于学习、升学、家庭、以及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个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使得教师提高了认识,意识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育人的重要性,意识到教师有健康的心理,对学生以及自身的重要性。当我们心理健康时,做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师生心情舒畅,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两天的培训,我们了解了自身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一起探讨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因为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如何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学生,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培训中,教师们一起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常见到心理问题及其调试方法。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反过来说,教师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将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懂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非常必要。

(一)、结合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7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揭示了人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或类似的心理发展任务。尤其是处在“疾风暴雨”期中的中学生,他们将面临人格的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青春期烦恼的排除,学习过程的优化,职业意向的初步确立,人际间良好的沟通,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压力的应付等心理任务。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选课程体系,分别开设以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交往艺术、情绪调节、良好的性格培养、正确观念、心理压力的应付、青春期性心理、等为内容的选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成绩低下,情绪低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缺少掌握该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核心是自信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实践证明,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仅仅靠教师单向的传授,仅靠学习方法的改善,依然只强调竞争不讲合作的学习格局,只会增加学习能力较差同学的挫败感。那么比较、防范和挫折等不良情绪与攻击、自我封闭等相应的不良行为就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要达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仍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合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利用教材与课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教材的编写和制定都蕴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在敠、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志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里辅导者运用心理学和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辅导对象一对一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

作好个别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作为个别心理咨询的专门场所,它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个别辅导的效果。好的心理咨询环境能使来访的学生降低焦虑,消除疑虑,愉悦情绪,达到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心理咨询室建设应具备了以下条件:

1、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建筑物。在环境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合谐、美观、大方,使来访者在这里可以达到心理放松,情绪趋向平静;

2、建立心理资料库,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

3、建立了心理健康email,以最快的时间答复,方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email寻求帮助。

(二)咨询室同时也可以作为心理放松室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适,将会形成累加效应,最后导致心理崩溃。心理放松室就是学生宣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寻找心理平衡的场所。采用温馨的颜色、使人全身心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在心理咨询室隐蔽处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找回平衡。

(三)个人心理咨询的内容

主要有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交往辅导和职业辅导等。正如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所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辅导的内容应不同。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对自己青春期的个体发育、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带来了心理上的迅速发展。

(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有力保证

要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各种能力达到最佳状态,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许多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但由于有思想上的顾虑,不愿让别人知道,也有不少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缺少对自己的了解,并不知自己有心理问题。怎样化被动为主动,使心理工作者不是去等问题,而是主动找问题?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班主任、学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有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条件允许可以每年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依次心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档案。

六、针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辅导

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许多心理咨询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家庭。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家访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

七、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的营造,是拓展学校心理健康范围的重要途径。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若缺少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就像一个人缺了一只胳膊,是不完整的。因此创设一种氛围,影响学生心理十分重要。第一、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通过校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完善自我及调节情绪的方法、案例分析、热点追踪、心理故事、学生论坛、专家论坛、心理测试等。第二、通过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程化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家庭和学校相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只有从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8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为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二)具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首先: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其次:掌握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适应自我身心变化,能够大方得体地与同学、异性和长辈交往,勤奋精神和刻苦毅力逐渐养成;

再次:形成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掌握自我心态、情绪的调适方法,改善学习方法,能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做出合适的决定。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习动机和自我认识等方面,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紧张;学习上出现焦虑、紧张、厌学情绪;自我感觉、体验和评价失当等。

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生由于学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苦恼

学生经历着许多变化,如环境、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角色的转化等变化,有了变化就要适应而学习适应不良是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

2、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这种不良情绪大致有以下情况:对前途和未来过分担忧,自信心下降;出现消极情绪不知如何宣泄,导致自己长时间处于压抑状态,影响学习的效果和人际交往。

3、与同学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出现的困惑。

4、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5、缺乏自信心,过分自卑和过分自负。

四、教学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快乐生活,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一些常识。

帮助学生适应职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择业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五、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本课程要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本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3)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协调发展。

(4)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动预防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的配合相结合。教师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调动家长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3、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追求实效。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对学生活动给予及时引导。要通过讨论、总结和撰写活动报告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展示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典型成长个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社会教学资源。

六、课时安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每周6学时。教学时间为32学时,视屏赏析16学时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三)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四)学会学习,有效学习

视屏赏析:《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心灵捕手》《三傻大闹宝莱坞》《新乌龙女校》《守望者罪恶迷途》《地球上的星星》《沙漠之花》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9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材分析

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作为一套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它必然比其它课程更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它“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主线,以学生思维品质训练为核心,以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为起点”,编辑了这套教材。整套教材有机的融入了新课程理念。它没有大段大段地讲述一些枯燥无味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融心理学基础知识于浓浓的趣味性之中,重点突出了心理训练的操作性。教材有从感性经验、理性思考、活动体验等多个维度展开,使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启发下,更好的认识自我、适应学习环境、学会与人交往、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小学低年级主要内容为: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培养友情;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内容为: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会控制不良情绪,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具有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1、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接受学校正规的约束和学校管理,接触系统的学习

2、开始掌握规范的,书面的语言,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3、开始有同学、集体的观念参与学校学习,活动的生活,有意识的集体行为。

四、教学目标

1、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直觉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

2、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合群、开朗、乐学自立的人格个性。

3、通过班级的学习活动,从理性和感性上塑造他们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人沟通、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学会生活和学习。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正确的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措施

1、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良好的意志、性格等

3、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和智能进行训练

六、教学评价方案

1、通过观察对学生具体作出评价。

2、进行课堂教学实录。当然也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记录。

3、常用的快速调查主要有两类:一是简单测试题,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

二是微型问卷调查,向学生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你今天上课举了几次手?”“你愿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学习吗?”“老师讲的课都能听懂吗?”“你对这堂课满意吗?”等。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0

一、指导思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日,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活动目标

1、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本事。

2、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我,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梦想,并具备个人发展本事。

三、实施步骤

1、提高小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本事(异常是一、二年级),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善于与教师,同学交往的本事,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本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帮忙学生克服孤独、依靠、由学习和环境的不适所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本事。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当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在三至六年级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忙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经过学校的.各种途径(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悄悄话信箱、绿色热线),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忙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事后建立好心理档案。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忙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对心理辅导教师素质与本事的要求

1、要有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健康人格。

2、要掌握辅导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的沟通技术,同感、尊重、真诚等反应技术,情绪调节、行为矫正等。

3、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教师说,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式的课堂模式,要与学生一同参与辅导活动,建立和谐的气氛,给予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让他们把真实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进而给予点拨、启发和引导。

4、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保密,谨慎从事、量力而行。

组织领导:

组长:王xx

副组长:孙xx

组员:张x

费x

王x

各学年组长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1

现阶段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全面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面临着师生人数多,心理教师少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实现关注到每一位师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开展;进一步加强同辈的交流与合作(伙伴依恋理论),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特提出此研究计划。

一、工作目标

1、通过专题小组的研究活动,初步探索出一套发展、培训心理社团学生骨干的系统模式。

2、在参研学校率先组建学校心理社团,有效的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提高学校心理服务水平。

3、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交流方案,提高各校心理社团的培训、组织以及最有效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工作内容:

心理社团的组建,心理社团的培训与辅导,心理社团的开展模式,心理社团的实施模式的总结与推广。

三、实现目标的方法

微格小组学习与研究,专家讲座与辅导,学校的具体实施,专题沙龙

四、具体工作执行团队:

1:小组学习模式分为:自主学习(自己学习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学校开展社团工作),小组集中学习(请老师做专业的讲座或是观摩别的`经验介绍,可以是上网收集的视屏资料,也可以是一些大学开展社团工作的经验介绍)小组成员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小组成员一起到学校参观,观摩学习)

2:具体的学校社团建设:

建立健全心理社团工作章程,机构设置,开展工作程序安排社长职责:负责社团的全面工作,定期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工作情况;任免社团各级干部,确定各部职能,协调并协助各部工作;每学期初制定工作计划,学期末进行工作总结;主持召开会员大会;按时完成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交办的各项任务。

咨询部的职责:在老师的指导和培训下,通过各种形式了解、掌握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同龄人的优势,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倡导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

宣传、发展部的职责:维护和扩大社团良好形象,负责制作海报、展板、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品,负责社团各种活动的宣传与通知,加强通讯报道,注重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展新社员等。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12

一、总目标:

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会做人,会求知,会创新,能从容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的人才。调适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保持个人心理的内部和谐。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发展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请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活。工作原则: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其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居高临下训斥学生,也不讽刺羞辱学生,做到蹲下来与学生谈话,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合理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潜能,激发其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形成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辅导。阅读、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自我监控等策略。特殊时段的学习心理调适。如竞赛前夕、升学考试前夕。情绪、情感、情操教育。认识情绪的丰富多样性与易变性。学会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掌握控制、表达、发泄情绪的适当方式与合理途径。学会保持积极心境的方法。坚强意志与耐受挫折的教育。培养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形成处事果断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与困难。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及性教育。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学会正常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家长良好关系。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接受发育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正确认同性别角色,同异性同学保持正确的交往心态。人格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健全人格的愿望与动机。注重学生的自我人格养成教育。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三、具体措施: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工作

(一)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以素质培养为目标,从而对学科教师提出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开展途径和方式。首先,教师要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师生在课堂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学生学习兴趣,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与纠正,学生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积极性等要素都要进入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要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其次,把好教学的三个关。一是备课关。要围绕学生来备,如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和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努力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二是上课关。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三是课外活动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需要在课外的实践应用中得到真正的巩固和实现。最后,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根据学科内容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新标准》强调学科内容与生活的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因此,要利用心理规律,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授课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科学课上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而且在观察中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训练学生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二)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又一个主要阵地与渠道。每天早晨上课前、课间休息时、放学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都可以转化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抓好日常教育活动、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细微之处耕耘、拥有全面收获。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心理规律,是有效进行德育工作的科学基础。班集体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塑造良好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如各种竞赛、班际间的联谊活动、集体劳动、外出旅游等,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少先队活动阵地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板报、广播和其他宣传手段,采用专栏的形式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心理行为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等。在形式多样的队活动,如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中,学生能学会与人合作,锻炼能力,也抑制了不良的心态,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用心理健康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对学生的休息、进餐、玩耍进行管理与教育,重点体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和极个别的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由老师提供咨询,回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与问题行为的矫正。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强调多种智力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一生。

本文由用户 cuicui 上传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zlps.cn/doc/w3330.html

(0)
cuicuicuicui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